全球史的歷史並不悠久,它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是各國學術界對新航路開闢以來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在最近數年相關的理論著作大規模出現。全球史並非一個具體的歷史時期和階段,而是指人類文明發展相互接觸交融尤其是 以域外文明接觸的歷史。
進入20世紀全球史的發展步入系統化專業化的階段。而在全球史研究體系之中,海洋是重中之重的。因為當人類普遍的航海技術得以發展以後,海洋成為促進東西方世界各國和文明連接的紐帶。而通過海洋的接觸文明史,也是各國全球史專業非常重要的理論研究部分。
印度洋就是連接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海上通道
長期以來印度洋的研究中心並不多見,尤其是在西方較為強勢的情況之下,地中海和大西洋貿易一直是全球史研究的中心。但是不論是新航路開闢之前,西歐商人希望通過奧斯曼帝國的通道進入中東進行貿易,還是新航路開闢以後大西洋貿易興起。這兩段時間實際上印度洋的貿易一直是世界主要貿易。
在這裡,東西方各國政府和各族民眾都進行大量的奢侈品和日用品貿易。在當時的中國明朝,鄭和7下西洋也主要在印度洋進行開闢。而大西洋貿易之所以興起,也是西歐商人為了能夠在印度洋貿易當中獲得自己想要的財富,可見印度洋貿易本應該是全球史發展初期的主要研究對象。
尤其是蒙元帝國崩潰以後,當時國際關係格局出現了巨大變化。先從東方來講,明朝建立對外聯繫,開始有了全方位的進展,包括鄭和7下西洋。同時鮮為人知的還有明朝先後長達10餘次的陸路出使西域。最主要的是鄭和7下西洋,而鄭和下西洋的這個西洋指的就是印度洋。
原先我們認為是以文萊為界限,以西為西洋,以東為東洋。但是這種劃分隨著我們日益瞭解和深入,也出現了一些認知偏差。所以我們如果將西洋東洋和南陽分別指代印度洋太平洋和 南海,則更能理解當時具體的文獻記載和地域劃分。
印度洋貿易作為全球史下的一部分,歷史比全球史更悠久!
印度洋不僅在全球史發展初期就是人類文明的主要貿易通道,同時它自古以來也是東西方文明的匯聚之地。在古文明當中,除了地中海的西方文明和東方的大陸文明。幾乎所有對世界文明有一定貢獻的文明發展都在環印度洋圈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當中有三個與印度洋有直接聯繫,包括印度文明,兩河文明和尼羅河文明。
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優越也是印度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全球史環境下成為大西洋的附屬品。如今我們知道的是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世界海洋麵積的1/5。在現在全球貿易完全開闢的年代,印度洋也依然是主要的能源通道。世界幾乎90%的石油資源都在印度洋。可以說它是世界文明的心臟,必須要靠印度洋的黑色血液,人類文明才可以流動。
在石油發現之前,印度洋的海上貿易也非常繁榮發達,印度,阿拉伯,埃及,奧斯曼帝國,拜占庭帝國,包括之後的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佔領印度洋的通航權利。人類最早的對印度洋的整片海域有精確描述的是希臘羅馬時期出土的描寫環印度洋地理的相關表述和描寫。
而印度洋貿易最初的領導者是阿拉伯人。阿拉伯文明在整個中世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文明。不僅在陸路上建立了橫跨亞歐非的強大帝國,而且對東西方文明進行了總結和創新,同時在海洋文明方面,阿拉伯人也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其中既有阿拉伯帝國各行省的貿易,也有洲際和國家貿易。
在蒙古帝國入侵以後,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為了能夠在短期內聚斂財富,對整個帝國範圍內的稅收進行減免,甚至只有原先稅收的1/10。雖然主觀上是為了自己聚斂財富,但是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印度洋貿易的快速發展。在蒙古帝國崩潰以後,帝國的各部分地區紛紛獨立,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文明發展之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各部分的相互獨立。
由於長達近百年的經濟聯繫,使各國都難以離開對方,所以海上貿易並沒有因為帝國的崩潰而停滯相反依然快速發展。到了14世紀,明朝取代了蒙古帝國,而在15世紀鄭和7下西洋,當時的中國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向海洋,絲綢之路全線貫通。還在短期內加強了自己在印度洋的存在,也是古代東方文明絲綢之路發展的巨大轉折。
在全球史文明的前200年裡,一直是印度洋的時代。當時不僅僅是中國明朝,其實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對印度洋的整體認知,很多島國都成為地區大國的中轉站。而這些島國也因為在海洋上的一些關節點交通便利而積累了大量財富。由此印度洋互動的網絡貿易結構,也使海上絲綢之路達於鼎盛。
印度洋一直主導世界貿易
在過去我們通常以東亞文明圈和東亞貿易作為明朝對外貿易的主導發展方向。但實際上這一貿易是以朝貢的形式體現併發生的,明朝在印度洋的貿易並不止於此。在印度洋貿易當中,明朝是一個似乎從來沒有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在貿易發生之時,雙方也以較為平等而非朝貢的關係進行貿易存在。
在蒙古帝國崩潰以後,印度洋貿易並非中國的傳統朝貢貿易,也非西方的海外殖民貿易。是建立在各文明平等互信基礎之上的一種自由化貿易,是人類在海上第1次連接的文明共同體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尤其是鄭和航海之後,東亞的先進航海技術部分傳到西方,阿拉伯人掌握以後,隨即付諸應用,印度洋的貿易更加穩固,國際區域貿易也飛速發展。
當時一個新的國際海洋貿易體系初步確立。在中國則體現為16國到北京萬國來朝。但是在全球史視野下的印度洋貿易中,則被認為是各國為維護地區安定發展貿易航路的一次外交訪問。
印度洋貿易不僅僅是周邊國家的貿易,而且還是印度洋文明的帽子。當我們提到印度洋文明的時候,總認為這是以印度為主導的,實際上那是印度次大陸的文明。印度海洋文明更多的是指在印度洋上的那些小國。他們在東西方的印度貿易繁榮之時空前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馬六甲海峽以及在此地興起的滿刺家王國。
馬六甲海峽是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之間的一塊狹長海峽,現在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它是印度洋前往太平洋的最近通道,本身就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在阿拉伯人發展海外貿易時期就經過了這一海峽,並且確定了這一海峽可以通往的國家。
中國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也幾乎100%通過馬六甲進入印度洋。而這一海峽在歷史很長一段時期以內都是沒有國家建立並管理的,甚至在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最初幾次,這個國家還沒有出現這個海峽,依然是公共海峽公共水域。由於並沒有系統的歷史記載,其實在馬六甲建立的滿赤加王國具體的成立時間不為所知,但是當馬六甲成為東西方往來的中心和必然貿易通道以後滿赤加王國建立。
在鄭和後幾次遠洋航行當中,明朝政府與滿赤加有著極其特殊的關係。當時鄭和的碩大艦隊,主要把滿赤加作為各個分支路線的集合點。不論是艦隊主體還是分支,都分頭對各國進行貿易和訪問,最終都匯合到滿赤加,並隨季風共同回國或者遠洋。甚至當時的滿赤加王國的國王還同意鄭和的船隊在其國土上建立官場存放貨物。
雙方進行了長期的合作,互信程度也很高,建立了當時海洋文明發展的新型國際關係,實現了共贏。如果沒有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可能馬六甲海峽所掌握的相關各方的海外貿易和國際關係將更加和諧,但是這最終被葡萄牙人打斷。
全球貿易文明從印度洋開始!非大西洋
阿拉伯人在此之前也早就已經在馬六甲海峽長期貿易,並且設有商戰。在葡萄牙人登入以後,他們在1511年佔據這個王國,並且繼續發展相關地區的貿易。作為印度洋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馬六甲海峽承載了太多的文明探險和文化交流。
除此之外印度洋的其他部分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諸如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東非。雖然這是鄭和船隊主體船隻的訪問所在。但我們並不肯定鄭和所派出去的諸多小船隊是否到達非洲南端。而在當時埃塞俄比亞和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印度以及中東地區的一些古代小國家也一直在印度洋進行區域或者國際貿易。
歐洲人正是得知了這一貿易所帶來的鉅額財富,才決定冒險開闢域外的大西洋貿易,繞過非洲進入印度洋,而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西方人對中國情有獨鍾。不錯,他們通過馬可波羅遊記,確實瞭解到東方有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家,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比較實際靠譜一點的是西方國家想要通過印度洋貿易去主導或者成為該貿易體系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可以說在亞歐非大陸的交合處,印度洋佔據了太多的地理優勢和位置。在亞洲中部和西部和南部。印度洋得天獨厚,在地中海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也希望能夠進入印度洋貿易體系,而在東方的日本和明朝也多次組織了航海活動。開闢並確立通往印度洋的基本航線。可以說全球是文明下的印度洋貿易,是人類全球文明最初的發源地,並非以西歐為主導的大西洋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