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巴,身边一些上了岁数的长辈,总是对它充满着无限的好感和一种莫名的情怀。而更多的年轻人却对古巴一无所知。谈不上好奇,更谈不上向往,唯一感兴趣的也许还是那风情无限的加勒比海,甚至连切格瓦拉这样的英雄也逐渐淹没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当中。这里的旅游资源坦白来讲是平淡无奇的,“旅行”这个词汇用在它身上并不合适。在这个处处充满着殖民痕迹,却又奉行着自己独特政治的国度里,微笑、热情、丑陋、肮脏、时刻伴随在人们的周围,而人们唯一要做的便是用心去体验这里的一切……
或许来到古巴,可能只是为了回味一下纯粹的社会主义味道,找寻一下小时候用粮票换食物的的回忆。一直以来,很多人都逃避不了被古旧的事物所吸引,同时也离不开现代社会的便利。这是天性使然,矛盾的个性、双重的性格,让人尽情地在旅途中肆意地享尽孤独,享受这个陌生的国度带给他们的一切。
每个人热爱古巴都有着不同的理由,美国人一度把它当作后花园,每晚都在上演盖茨比似的狂欢。后来,世界各地的左派们纷纷把去古巴,把见过卡斯特罗当作一种荣耀。而关于古巴的电影,不得不提《乐满哈瓦那》,一遍遍地重放片头:“海浪像野兽一般冲出堤坝,狠狠地摔到地上。”每一次看到,都让人无比震撼,这样的国度,怎能让人不爱?音乐和雪茄是这个国家的灵魂,老人们就这样抽着雪茄,唱着歌,所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都那么不值得一提。
古巴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是目前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哈瓦那是古巴最大的城市。这里至今也是一片革命与热血的土地,在弥散着加勒比海风的中部拉丁美洲,热辣的古巴正在渐渐打开着它的怀抱,迎接开放世界的目光。切格瓦拉、何塞马蒂,都是它过去的形象,充沛的旅游资源,难得一见的世界双料遗产,都在等待着世人的到来,让人们见一见这风光无限的古巴。
来到古巴,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享誉文坛的著名人物:海明威。他是美国人,古巴被他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在古巴革命时期,海明威被迫离开去了美国,怀着对古巴深厚的感情,在那里郁郁寡欢。人们对他最熟悉的作品就是《老人与海》与《乞力马扎罗的雪》。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个有着风流韵事,娶了四个老婆的男子;一个晚年受抑郁症困扰,枪杀自己的老人,让人们对他有着更多的仰慕和好奇。
沿着海明威生活的轨迹,可以探访在古巴与他息息相关的地方,从中了解他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热爱写作,他还喜欢打猎,在厅房里,悬挂了很多动物标本的装饰品。在海明威打鱼的科希马尔渔村,两个硬汉的酒馆旁边,可能会邂逅一个打鱼的老人,老人与海的故事,重新在人们的眼前浮现……
漫步在古巴的街道上,一栋栋欧式风格的房屋在大街小巷排列开来。大部分只有两到三层,墙体粉刷上了不同的颜色。有的阳台上种满了鲜花,阳光直射下来,让这里散发出一种懒散的气息。让人想要在某个街头拐角的咖啡厅,点上一杯卡布奇诺,然后倚在沙发上看一本书,过一过欧式小资的生活。耳边会忽然响起西班牙语的声响,而远处教堂时而的钟声,更是让人似乎以为自己身处欧洲的某个地中海城市。
只是街头的闹声会打断人们的这种幻觉,没错,这是在古巴,这是在一个多元文化逐渐混聚相互交融的地方。这里有精致的西班牙建筑,这里有美丽的欧式广场,这里有热情四射的拉丁舞蹈,同时还有黑人与白人彼此融合的当下生活。魅力的古巴,正用那迷宫般狭窄的街道、精致的教堂以及满城的欧洲风格建筑,在当下昭示着这里已经走远的历史。
1492年10月,哥伦布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了古巴岛,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征服古巴并开始了漫长的殖民统治。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古巴像一把加勒比海上的钥匙一样,连接着北美和南美两块大陆。同时作为西班牙殖民世界通往南美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殖民时期的古巴是富裕的,它是拉丁美洲第一个拥有铁路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安装闭路电视的国家,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蔗糖输出国,这一切无不记录着这里曾经的富庶。经济带动城市建设,西班牙人在古巴修建出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城市,古老的巴洛克风格和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印,它们是历史的缔造,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记录。
位于古巴南部的海滨小镇特立尼达,便是经济文化富足的殖民世界见证。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小城,以其美丽精致的街道建筑和满大街的鹅卵石著称。这里保存了很多庭院式住宅,色彩斑斓的墙体,阳台装饰的浮雕,古典韵味的木门,错综复杂的鹅卵石街道以及满大街奔跑的马匹,俨然让这个城市成为一座博物馆,保存住了18世纪古巴的模样。
这些西班牙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构成了古巴的骨骼,如今人们依然生活在这些美丽但有些残破的房子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说着笑着,然后对来往的游客投以友好的微笑。这些鲜活的人们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活了起来,让古巴的这一片片骨骼具有了生命。而关于那段殖民历史,或许在他们的书本上,或许在他们的街头故事中,或许在他们住着的房屋里,又或许,他们早已忘记。因为更重要的,是人们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