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五大劇種指的是哪五種,代表作分別是什麼,如何評價?

元剛你怎麼看


中國五大劇種當然首推崑劇!崑劇有南昆,北昆。以南昆歷史最悠久。曲調優雅宛轉悠揚,是戲種珍品之蘭花,是戲劇之母!也是京劇前身,京劇中的崑腔叫北昆。中國其他劇種有越劇,粵劇,川劇,豫劇等。戲劇是中國漢族文化藝術演繹平臺。由於満清統治中原,原中原皇朝皇家宮廷藝術經歷外族元蒙,清遊牧民族文化排斥應該巳大都失傳了!戲劇是流行於民間得巳保存。京劇起源於清初崑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滿清入關強行剃髮易滿裝,唯有戲劇演出才看見漢服的影子!在民間生活中己經二百七十年不見漢服。


劉衍泰


按歷史來看應當把崑曲丶徽劇和秦腔排進來。如果按現在流行的情況,此三劇種就剔出去了,秦腔只有陝西和甘肅還流行,崑曲只有北京的北昆和上海的京昆還存在,徽劇只在皖南,觀眾亦寡矣。

按目前能進入前五的只有京劇丶評劇丶河南梆子丶越劇和黃梅戲。

京劇是吾國第一大劇種,歷史從清乾隆年計快二百年了(一八四O年)京劇是徽調丶漢劇丶秦腔的結合發展起來的,如高撥子沅於徽調丶南梆子自源於梆子丶二簧源自漢劇等等。京劇不但流行國內已到國際了,可以說是國劇。

京劇代表劇目有幾百個,如《貴妃醉酒》丶《長板坡》丶《空城計》丶《龍鳳呈祥》丶《三岔口》丶《鬧天宮》等等。京劇腔調分為西皮丶二簧,內又分導丶原丶慢丶快丶流水…等

京劇代表人物太多了,國內外知名度高的如梅蘭芳丶李少春丶程硯秋…。

二是評戲,原叫蓮花落和崩崩,原在民國初期產地唐山地區灤縣一帶後下關東唱紅李金順,後又聚到天津如白玉霜丶愛蓮君等再後新鳳霞丶小白玉霜丶筱俊亭…五十年代評劇名角支援京丶東北丶西北丶河南等,長江以北幾乎評劇佔了半邊天。評劇過去主要是以才子佳人和近現代社會題材為主,如《王少安趕船》丶《珍珠衫》丶《打狗勸夫》丶《楊三姐告狀》…等。

三是河南梆子現叫豫劇,是秦腔流入中原結合河南鄉土風氣,歷史久遠可能遠於清代在明代時期,劇目多是歷史題材和社會動態,如《葉含嫣》丶《花打朝》、《卷席筒。主要分豫東和豫西調,代表人物陳素貞丶常香玉丶馬金風丶崔蘭田丶閆立品等等。

四是越劇,民國初產自浙江嵊縣,原主要流行在浙滬一帶後越劇名角支援外地,福建去了尹桂芳,江蘇去了竺水招,天津去了裘愛花,蘭州去了…等等,劇目多是才子佳人兒女情長,越劇過去無男主角一律是坤生坤旦。代表物越劇十姐妹如袁雪芬丶徐玉蘭丶王文娟丶尹桂芳等等。

五是黃梅調現叫黃梅戲,也是民國後產生,有說是湖北黃崗有說是安徽的安慶,劇目如《割豬草》丶《觀燈》丶《天仙配》、《女附馬》等,代表人物嚴鳳英丶王少舫丶潘景莉等。


齊魯布衣


中國戲曲五大劇種指的是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1、京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被視為中國國粹,是中國和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愛德華·戈登·克雷說: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

京劇場景佈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它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的流派很多,梅蘭芳、苟慧生、程硯秋、尚小云被譽為 京劇的四大名旦。

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玉堂春》京劇旦角的開蒙戲、中國戲曲中流傳最廣的劇目之一;依據《三國演義》改編的京劇傳統劇目《長坂坡》;以及生、淨、醜行合作演出的三國戲《群英會》;取《水滸後傳》改編而成《打漁殺家》等。

2、豫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榜眼”,又稱“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

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

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3,越劇,中國戲曲三鼎甲“探花”。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

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

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

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4,評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

1909年左右形成於唐山。評劇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5,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

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

從開山鼻祖邢繡娘,到老一輩的嚴鳳英、王少舫以及後來的吳瓊、韓再芬,馬蘭等,他們創作和演繹了很多著名的劇目,比如《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等。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