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最近一直流傳著一張《清平樂》中王凱身穿紅色衣服、頭戴"高帽"的劇照。很多人對這張劇照中王凱的帽子很感興趣:有人說它帥氣,也有人說它很醜,還有人說沒見過。
其實這種帽子在宋代被稱為通天冠,其地位僅次於皇帝的袞冕服,一般在較為重要的場合皇帝才會穿。這頂帽子我們雖然見得少,但是背後卻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和學問。
通天冠:古代皇帝帽子中最"奇葩"、最少見的一種禮冠
很多人應該都對歷史課本里面的歷代皇帝的龍袍印象很深,無論是秦皇漢武,幾乎都是身穿黑色袞服、頭戴有許多串珠子的冕冠的。
但是宋朝皇帝的服飾卻很"奇怪",因為皇帝的龍袍上沒有龍,《清平樂》中出現的"龍袍"更為奇怪——光是這頭上的這頂帽子,就讓人覺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這種帽子一般被稱為通天冠。
通天冠也並非是宋朝獨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按照史料記載,楚莊王當時頭上戴的帽子就很像通天冠,之後秦朝統一天下,秦始皇把楚國的這種帽子給繼承了下來,之後漢朝又繼承了秦朝的制度。
所以,整個中國史上,實際上只有元清兩代皇帝沒有通天冠。由於宋朝留下了大量皇帝的通天冠服畫像,所以,我們今天研究通天冠變得簡單了許多。
通天冠服有幾大特點:
第一是帽子很高,高達十二寸,帽子的頂上有"琪珠"。一般來說,皇帝的通天冠上一共有卷梁十二根。這十二根梁朝後捲起,有點類似於山水畫中的雲彩,所以也有人把通天冠稱為"捲雲冠"。
其次,通天冠上還有一根長簪從右側插入帽子,從左側露出簪尖。帽子兩側有"冠纓",也即兩根紅線,用於在下巴處繫住,固定帽子。
通天冠上還有一個金色的牌子——這個牌子被稱為"博山"。
博山上印有一隻蟬。這裡的"蟬"什麼意思呢?曹植有一首《蟬賦》,在《蟬賦》裡曹植是這樣寫的:
皎皎貞素,侔夷節兮。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這裡曹植是在誇讚蟬的高潔,在古人看來,蟬作為一種昆蟲,它只待在樹上,從來不到處亂飛,吃的食物只是"露水"而已,所以它很高潔。
於是,在皇帝和大臣們的部分帽子上,就印刻上了蟬的形象,以表示皇帝和大臣的高潔——這就叫做"帝臣是戴,尚其潔兮"。
此外,宋代皇帝戴通天冠,必然是身穿方心曲領的絳紗袍——即一種深紅色的袍子。在《清平樂》裡,就完美地還原了宋代這種服飾的樣式。
《清平樂》中的通天冠,高度參考了宋代的皇帝畫像
那麼,《清平樂》中出現的通天冠到底符不符合歷史上的通天冠呢?答案是——完全符合。這在國產的宋代古裝劇還是史上第一次。
這麼說吧,劇組很明顯參考了宋代的皇帝通天冠服畫像。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就給自己去世的父親趙弘殷封了個"帝位",史稱宋宣祖。
於是,在歷史上流傳下來了一幅"宋宣祖"的畫像。在這幅畫像裡,趙弘殷頭上戴的就是通天冠。
除了趙弘殷的這幅畫像,宋代還有大量的通天冠服畫像傳世。
比如《宋神宗》御容:
再比如宋代繪畫《女孝經圖》裡,就也出現了宋代皇帝的通天冠服。
而且這幅畫可能是現如今保存下來的,關於宋代皇帝通天冠服最為完整、直觀的畫像之一。在畫像中,皇帝頭上戴的就是通天冠。
關於通天冠,除了《清平樂》,其他國產古裝劇裡都用錯了
通天冠在中國古裝劇中並非是首次出現。在之前的很多部關於宋朝的電影中,其實也都出現過通天冠。
比如老版的《水滸傳》裡,宋徽宗頭上戴的就是通天冠:
這種通天冠的造型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包子上的裝飾品是有點問題的。包括帽子的高度,似乎也偏低了一些。
但是,這裡的通天冠很可能是中國宋代題材古裝劇中第一次出現。我記得以前小時候大家在看《水滸》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奇怪為什麼皇帝戴的帽子是這樣的。
畢竟對大多數孩子們來說,早就已經習慣了教科書裡出現的袞冕服或者明清時期皇帝的龍袍。通天冠服這種東西,當時還是第一次接觸——而且,老師也不懂這種服飾叫什麼,所以他們也無法為孩子們解答關於這種服飾的特點和知識。
在前段時間播出的《鶴唳華亭》中,黃志忠也戴過通天冠。
這裡的通天冠外形樣式也基本合格,但是通過與上文中圖片的對比,我們顯然可以發現,在細節方面這頂通天冠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在此前的古裝劇裡,《精忠岳飛》中的宋高宗也戴過通天冠。在《清平樂》出現之前,《精忠岳飛》中的通天冠很可能是最接近歷史原型的。
不過,同樣是帽子下方的紋飾和細節,這裡做得不是特別好。如果劇組能再用心一點點,這部劇中的服飾還算是有點講究的。
《清平樂》中的通天冠,可能給以後的宋代歷史劇提供規範
未來如果有導演想繼續拍宋代題材的古裝劇,包括反派《水滸傳》等等,其實都可以借鑑和參考一下《清平樂》中的服飾。
相比於明清兩代,宋代服飾的特點很容易被忽略。
比如這裡邊的龍袍,一般人都很好奇宋代的龍袍為何跟大臣的衣服差不多,也有人很好奇為何龍袍上沒有龍,或者是龍袍是不是隻有紅色的。對於這些疑問,《清平樂》其實都給了我們答案。
宋代皇帝的龍袍、大臣的官服以及軍隊的鎧甲,這都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如果能多一點講究,對提升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文化審美和歷史常識也非常有幫助。
未來的宋朝歷史劇,希望能夠以《清平樂》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