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懒”,孩子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父母越“懒”,孩子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文:凭阑

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

关心教育孩子,事无巨细替孩子做好一切安排?

但是如此关怀备至的教育之下,往往换来的是孩子不领情。

孩子不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就是做事没有主见,缺乏主动性。

即便父母再怎么催促,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不愿搭理人。

此时的父母伤心又伤脑,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就是感受不到。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如此操劳,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会更懂事。

有些事,父母越放手,靠着孩子自己做,他才越能得到锻炼。

所以,不妨做一个懒父母。


1、嘴懒


心理学有个叫“超限效应”的现象,指因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其实就属于超限效应的典型表现。

父母爱唠叨,总是在耳边提醒孩子注意这,注意那,这不能吃,那不能玩。

的确,初衷是为孩子好,都是想要更好的保护孩子,想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的是家长替他导航,而不是代替他飞翔。

父母的唠叨,只会更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让孩子往东,他偏偏往西;

你让孩子快点,他偏偏要磨蹭。

总之,父母越在孩子面前唠叨一件事,孩子便越不会听你的,反而想和你对着干。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停止唠叨。

用身教代替言传,用尊重和欣赏取代抱怨;

给孩子适当的提醒,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操心;

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支配时间;

给孩子一点压力,让他们自己学会承担责任。


父母越“懒”,孩子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2、手懒


很多父母爱孩子,关心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所以替孩子事无巨细操办一切成了这一类父母每日必做的事情。

洗衣、叠被、整理书包玩具,只要能不让孩子动手,就绝不会让孩子沾边。

但是勤快的父母更易教出懒惰的孩子。

勤快的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从小就习惯于父母围绕左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更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

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父母,事事依赖父母,终难成大器。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尝试,才能真正长大。

作为父母,不妨适当的“懒”一点,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由飞翔,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承担事情。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可以放手让孩子帮忙干家务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不仅可以让孩子理解明白父母的不易,更会令孩子越来越成熟懂事。


3、脑子懒


很多时候,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难题,父母都会选择将答案或者解决方式悉数奉上,替孩子解决麻烦。

父母总是不遗余力,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智慧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却不见得是有利的。


父母越“懒”,孩子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有父母帮忙解决一切问题,孩子脑子得不到锻炼,父母脑子却不停在转。

长期以往,孩子就容易思维固化,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了避免这一点,父母不妨选择懒一点,懒一点动脑,更能培养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在孩子问问题时,不要直接给答案,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

好比如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时,可以告诉孩子如何去查阅字典,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字怎么读。

唯有通过自身努力去探寻出来的结果,孩子才会更加记忆深刻。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熟记字词,还能帮助孩子快速掌握字典的使用方法,一举两得。

所以说,聪明的父母,都懒得动脑。

他们选择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机会,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见,去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曾说: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深以为然!

家庭教育中,父母适时“偷懒”,比全情投入更管用。

教育孩子,父母越做减法,越见成果,越有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