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懶”,孩子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父母越“懶”,孩子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文:憑闌

好父母的標準是什麼?

關心教育孩子,事無鉅細替孩子做好一切安排?

但是如此關懷備至的教育之下,往往換來的是孩子不領情。

孩子不是喜歡和父母對著幹,就是做事沒有主見,缺乏主動性。

即便父母再怎麼催促,孩子依舊我行我素,不願搭理人。

此時的父母傷心又傷腦,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就是感受不到。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如此操勞,有時候“懶”一點,孩子反而會更懂事。

有些事,父母越放手,靠著孩子自己做,他才越能得到鍛鍊。

所以,不妨做一個懶父母。


1、嘴懶


心理學有個叫“超限效應”的現象,指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其實就屬於超限效應的典型表現。

父母愛嘮叨,總是在耳邊提醒孩子注意這,注意那,這不能吃,那不能玩。

的確,初衷是為孩子好,都是想要更好的保護孩子,想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但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需要的是家長替他導航,而不是代替他飛翔。

父母的嘮叨,只會更容易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

你讓孩子往東,他偏偏往西;

你讓孩子快點,他偏偏要磨蹭。

總之,父母越在孩子面前嘮叨一件事,孩子便越不會聽你的,反而想和你對著幹。

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停止嘮叨。

用身教代替言傳,用尊重和欣賞取代抱怨;

給孩子適當的提醒,而不是事無鉅細的操心;

給孩子一點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支配時間;

給孩子一點壓力,讓他們自己學會承擔責任。


父母越“懶”,孩子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2、手懶


很多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所以替孩子事無鉅細操辦一切成了這一類父母每日必做的事情。

洗衣、疊被、整理書包玩具,只要能不讓孩子動手,就絕不會讓孩子沾邊。

但是勤快的父母更易教出懶惰的孩子。

勤快的父母替孩子包辦一切,孩子從小就習慣於父母圍繞左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更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

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離不開父母,事事依賴父母,終難成大器。

孩子的成長過程,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嘗試,才能真正長大。

作為父母,不妨適當的“懶”一點,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由飛翔,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思想,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承擔事情。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可以放手讓孩子幫忙幹家務活,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不僅可以讓孩子理解明白父母的不易,更會令孩子越來越成熟懂事。


3、腦子懶


很多時候,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遇到難題,父母都會選擇將答案或者解決方式悉數奉上,替孩子解決麻煩。

父母總是不遺餘力,用自己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智慧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卻不見得是有利的。


父母越“懶”,孩子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有父母幫忙解決一切問題,孩子腦子得不到鍛鍊,父母腦子卻不停在轉。

長期以往,孩子就容易思維固化,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了避免這一點,父母不妨選擇懶一點,懶一點動腦,更能培養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在孩子問問題時,不要直接給答案,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

好比如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可以告訴孩子如何去查閱字典,而不是直接告訴孩子這個字怎麼讀。

唯有通過自身努力去探尋出來的結果,孩子才會更加記憶深刻。

這樣的方式,不僅能讓孩子熟記字詞,還能幫助孩子快速掌握字典的使用方法,一舉兩得。

所以說,聰明的父母,都懶得動腦。

他們選擇給孩子創造思考的機會,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主見,去應對問題、解決問題。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深以為然!

家庭教育中,父母適時“偷懶”,比全情投入更管用。

教育孩子,父母越做減法,越見成果,越有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