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方日记的出版,小编之前写过一篇,也得到诸位抬爱,在此感谢。但这几天越来越多方方的粉丝冒出来,并且两大阵营的嘴仗也是越发激烈。
两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甚至支持派说,“支持方方的人写的文章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识大体,每个人都要说话权利,难道一本日记就能毁了我们不成?大度点云云。”“反对方方的,都是一些没营养的谩骂,不值一驳。”
至于方方本尊,则是这么说的:
小编想请教诸位:日记的翻译和出版的速度,比新冠治疗手册还快,您不觉得有问题?每天3000字,60天要20万字了吧?没有20万,10多万字总有吧?要翻译,要校对,都需要时间。虽说是8月份才售卖,但你去印刷,物流,这些不需要时间?那么实际留给翻译校对的时间有多少?
很多支持者们也口口声声说,这只是本日记,翻译难度不高,也不需要这么精确,所以这些时间完全够了。但我想说,这是一本真实性存疑,文学性又一般的日记!为什么到了国外出版,就变成了堪比权威杂志的“纪实性”作品?小编觉得是你们太乐观了,还是西方反华媒体拿不动刀了?
不信?请看看德文版的。它的副标题是“来自疫情中心源头的报道”。书内容介绍:威权国家、社会不公、腐败、滥用职权、系统性政治问题阻碍了对传染病的反应。
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政治评论员黄智贤也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日记的光速出版和预售,代表了西方世界某种迫切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片面的,负面的。他们不会看到中国人民付出的牺牲和14亿人的努力,他们也不想看见。他们只要方方的日记。
方方粉丝说,方方是当代鲁迅。而且鲁迅也写过日记:《狂人日记》。小编想告诉这位粉丝,《狂人日记》明确是小说,方方的日记是什么?说小说你不承认,西方人说是纪实文学你也不承认。那么定性为一本普通的日记,记录自己看的听的想的?这让我想到《邪不压正》里姜文和廖凡的对话:
姜: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廖:是啊!
姜:你写日记吗?
廖:我不写,你写吗?
姜:谁能把心里话写日记里头?
廖: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
最后异口同声:
我再问:祖国妈妈对香港这么好,废青们为什么纨绔不化?还不是从小的教育,观念都出了问题,问题教材都哪里来的?政府的包容换来的是千万头的白眼狼?为什么澳门的青年没有这样?所以说,支持者们口中说的方方日记掀不起风浪,何来的自信?
另外,请看下日记当中常用词汇统计,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有趣的是,方方的粉丝们自己做了个调研,发现粉丝中5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占了80%,且大多是教师,公务员和文化人。而反对的,大多是遍布b站,知乎,微博等年轻人的社区。
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怪乎她发出惊呼:
也许在她的观念里,年轻人更叛逆,更应该听得进她的话,但可惜反对她的主力军,被她扣上极左帽子的大多数,反而都是年轻人。有网友调侃到:“我就喜欢你丫看不惯我,却又不得不和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样子。”我们的年轻人也是很分得清是非的。
小编也看到,有网友对于方方的粉丝来源提出疑问,“为啥支持方方的留言后面都有一串数字或字母?”
有这方面经验的网友为其答疑解惑:
有一说一,水军肯定是有的,但调研里的数据应该才是真实的。小编看到的vx里10万+的文章,文采都不错。而且我也看到有个学生发出过疑问:
当然,不是说我们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也容不得半句批评。毛主席也说过,“我们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初期的时候,我们确实见识到了很多难以想象,令人愤慨的事情,各种推诿不作为等。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要学会反思,总结。
但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因为一点灰尘和阴霾和放弃了整个房子不住,我们会去主动打扫,整理,让这个房子变得更适合人居住。而不是说,而不是一边抱怨这房子的卫生一边却没有任何行动。(有行动的已经搬出“房子”了。)
我们尊敬的,是千千万万像李修文这样的人。他们才是我们值得学习,值得圈粉的人。“那些打不倒我们的,必将使我们变得更坚强!”
【感谢诸位在茫茫文海中阅读此文,原创不易,还望诸位多多支持。每一个对此文的转发,每一个对本人的关注和收藏,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再次感谢各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抄袭,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