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之傑:“騰籠換鳥”式定增待商榷

本刊記者 胡楠/文

根據業績快報,銀之傑(300085.SZ)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88億元,同比下降8.5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42萬元,同比下降14.91%。

業績下滑並未妨礙其對再融資的“熱情”,4月9日,銀之傑發佈定增預案,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3.53億元,用於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項目、銀行智能設備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以及償還貸款。

同時,銀之傑擬終止2017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的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並將尚未使用的剩餘募集資金投向上述項目。

截至2019年年底,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募集資金累計投入金額僅為其擬投資額的3.08%,如此緩慢的項目進展,以及如此“神同步”的終止前次募集資金用途與再次進行定向增發,上市公司上述操作的合理性存疑。

業績下滑

銀之傑2010年5月上市後雖然營業收入有所增加,但利潤卻是逐年減少。

2010-2013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214萬元、9639萬元、1.01億元、1.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61%、4.61%、4.29%、9.50%;營業利潤分別為2785萬元、1674萬元、1115萬元、848萬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6.54%、-39.91%、-33.37%、-23.97%。

從營業利潤的角度,從銀之傑上市的次年開始,就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問題。而且,2010-2013年,公司的利息收入分別為384萬元、917萬元、1032萬元、1055萬元,倘若剔除這部分收入,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的邊緣。

銀之傑頗高的資本化研發支出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厚”了公司的業績。2011-2013年,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2273萬元、2666萬元、3636萬元,資本化研發支出比例分別為49.10%、33.87%、43.52%。

而據銀之傑招股書,同期其競爭對手信雅達(600571.SH)與京北方(002987.SZ)針對研發投入的處理方式則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不作資本化處理。

如果銀之傑的研發投入全額費用化,那麼即便不剔除利息收入的影響,公司也會陷入虧損的狀態,而依賴利息收入以及研發支出資本化的方式維持利潤必然不能持久。

多元化續命難維持

2014年,在原有業務萎靡之際,銀之傑實施多元化對外擴張,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當年5月,公司採用股票支付的方式,以3億元收購了國內移動商務服務企業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億美科技”)100%的股權,進入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運營業務領域,並於2014年12月實現並表。

同年10月,公司以增資收購的形式,總投資1000萬元取得了以經營家居安防產品的跨境電商企業深圳市科安數字有限公司(下稱“科安數字”)51%的控股權。

兩家公司的並表,使得銀之傑營業收入規模快速增長,2015-2018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2億元、9.38億元、11.48億元、12.9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2.53%、51.30%、22.42%、13.21%。

但銀之傑的營業利潤增長持續性不強,同期公司實現營業利潤8380萬元、1.01億元、3280萬元、29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17.28%、20.70%、-67.57%、-9.32%。

由此可見,營業收入與營業利潤雙增長的局面僅持續了兩年,自2017年起,銀之傑就再次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問題。

但是,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的業績嚴重依賴新增業務。

2015-2018年,億美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54億元、4.52億元、6.36億元、6.13億元,占上市公司當期總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7.08%、48.18%、55.40%、47.16%。

從收入的角度看,億美科技所貢獻的營業收入佔據了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而從淨利潤的角度,銀之傑則“完全依賴”億美科技。同期,億美科技分別實現淨利潤8434萬元、7369萬元、6716萬元、6205萬元,占上市公司當年淨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07.80%、78.60%、270.71%、286.29%。

不過,億美科技的經營狀況也出現了“頹勢”。

近年來,億美科技的淨利潤率水平穩定在10%附近,雖然相比並表初期有所下降,但與其競爭對手北京國都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都互聯”)淨利潤率水平大致相同。

據2019年半年報,億美科技的淨利潤率卻驟然降至5.12%,而2018年同期為9.03%,競爭對手國都互聯為14.20%。顯然,億美科技的經營出現了問題。

無獨有偶,銀之傑另一業績引擎科安數字也同樣出現了問題。

2015-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科安數字實現營業收入1.15億元、2.58億元、4.18億元、3.76億元、1.64億元。

雖然科安數字對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貢獻僅次於億美科技,但利潤貢獻則遠低於後者,甚至拖了上市公司的後腿。同期,科安數字分別實現淨利潤1076萬元、2644萬元、524萬元、-2873萬元、-544萬元。

原有業務停滯不前,依靠多元化謀求業績增長無可厚非,但過於依賴大而不強的新增業務,一旦新業務不及預期,恐使公司業績再次下滑。

疑雲重重的定增

2017年7月,銀之傑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資金3.62億元,其中2.79億元用於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8300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表面上看,這是一次平淡無奇的定增,但募集資金使用的過程卻疑點重重。

據2017年半年報,上市公司賬面貨幣資金為1.86億元,短期借款1.03億元,無長期借款與應付債券。而且,公司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值均為正值,按照正常邏輯,公司原有的貨幣資金加上募集資金中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部分,已經可以充分滿足公司的流動性資金需求。

據2017年年報,公司短期借款與長期借款卻分別增長至2.94億元、2億元,公司借款所獲得的資金並非用於滿足公司日常流動性資金需求,而是分別投向了三家外部企業。

2017年4月,上市公司子公司銀之傑資產管理有線公司(下稱“銀之傑資管”)出資2500萬元認購北京智帆金科信息服務有限公司20%的股權;兩個月後,公司出資3.92億元參與組建東亞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佔其註冊資本的26.10%;同年9月,億美科技出資1700萬元認購場景化AI應用領域的百可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17%的股權。

投資上述三家公司合計支出4.34億元,顯然,新增借款不足以覆蓋對外投資的金額,銀之傑還動用了賬面上用於維護日常流動性的資金。

而給予上市公司“加槓桿”對外投資底氣的正是原本用於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的2.79億元資金的託底。

據銀之傑2020年4月9日發佈的《關於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的報告》,募集的資金不僅未如期投入原定的項目開發,還“變相挪用”原本應用於項目開發募集資金。2019年4月,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同意公司使用1億元閒置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暫時補充當年的流動資金需求,使用期限不超過12個月。

“變相挪用”募集資金,原募投項目必然無法正常推進。果不其然,據銀之傑發佈的變更公告,其不僅終止原募投項目,還將尚未使用的剩餘募集資金用於銀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項目、銀行智能設備產業化項目和研發中心項目建設。

據變更公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募集資金累計投入金額僅為860萬元,累計投入金額僅為其擬投資額的3.08%。

頗具掩耳盜鈴意味的是,銀之傑2019年8月曾對銀行數據分析應用系統建設項目的可使用狀態時間進行過一次調整,將該項目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時間由2019年7月10日調整至2021年6月30日。

以上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銀之傑存在通過拖延募投項目進展“變相挪用”募集資金的問題,而就在變更公告發布的同一天,銀之傑又拋出一份高達13.53億元的非公開發行方案。顯然,對於具有“前科”的銀之傑來說,該筆融資方案的合理性存疑,而是否會再次出現“變相挪用”募集資金的問題,值得投資者進一步關注。

針對上述問題,《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已向上市公司發出採訪函,截至發稿公司沒有進行書面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