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生活习惯为什么这么差?为什么学不进去?为什么读书慢……一到五六岁,很多家长就觉得孩子开始变得不好教,苦口婆心说半天,该玩还是玩。其实呢,
两碗半姐姐觉得是很多家长自己出了问题,没搞懂什么是“教育”。下面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的树状图,要是没空的家长可以直接保存这张图,随时随时随地翻出来看(更建议读完文章再存):
很多家长会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教育”当成“孩子的学习”。“什么是教育”?这个是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首先要理清的问题。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那么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呢?对一个家庭来说的,我觉得首先要做好几个准备:孩子面对未来生命的准备、孩子面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和面对未来学习工作的准备。
1)什么是面对未来生命的准备? 即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这是生命存在的底线,也是家长在孩子启蒙阶段要做好的准备。这个阶段可以多带着孩子与小动物打交道,让孩子在与小动物、植物的接触中理解生命的存在,能够平等对话;再而家长可以在孩子有意识的时候在孩子面前“撒娇”,但是要注意频率和程度,核心是让孩子能够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一样,有各种感受和情绪,让孩子对其他的生命有同理心;
2)什么是面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即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追求。这个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干净,把玩具扔的哪里都是,或者有一些举止不够得体,本质上其实是孩子没有意识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妈妈每天都会把桌子收拾得很干净,桌上会放花,这个孩子习惯之后到一个桌面很杂乱的家里,一定会觉得不舒服。所以家庭带给一个孩子的最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未来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打理自己的生活,学会让自己舒适。
当然了,这一点的核心关键是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为自己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有的时候适当的杂乱,短暂的不整洁,也会让一个人很放松,家长面对这点,关键要学会的是,不要让生活本身的一些细节或者过分的规则感,成为孩子新的压力源。
生活的本质,就是放松和舒适,而不是过分追求导致的焦虑。
3)什么是面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准备?很多家长觉得,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算“赢”,但生命是一场长跑,长跑的关键是耐力和可持续性。
赢在幼儿园,也未必赢在小学,赢在小学也未必会在中学脱颖而出,问题的关键是孩子有没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力会让孩子持续叠加优势,而过早的知识灌输会让孩子不断流失潜能。
所以家长在初期并不要急着让孩子进入学科的学习,而是可以提前看清孩子天生的优劣势,然后补齐短板,发挥长处,这才是捷径所在。比如现在国外的很多小学都会做感统训练,什么意思呢?学前阶段会先测试这个孩子到底更擅长视觉认识方式呢还是听觉认知方式,或者这个孩子触觉是否灵敏。
说得再直白一些,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7岁之后不好教育,觉得孩子阅读慢,听力不好,或者老是喜欢打别的小朋友。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不听话,不认真,可能问题出在孩子天赋不一样,有的孩子不擅长视觉认知但是听觉认知很灵敏,所以他阅读很慢,接收能力差,但有音乐天赋,对声音很敏感;有的孩子触觉不灵敏,所以别人碰他没啥感觉,他碰别人感觉也意识不到别人有感觉,所以看起来力气大。
家长看清这点之后,就可以针对性地维持发挥孩子的优势,做一些针对性的专项训练提升孩子的短板,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也会因为长处和短板显示出不同的特质。
今后的文章也会具体讲解怎么来提升孩子的短板,家长可以继续关注我。
总而言之呢,教育孩子之前,家长要首先看区分清“教育”和“学习”的区别,孩子早期可以多培养长期的能力,而不是短期的知识灌输,赢在起跑线上是短期赢,能赢在未来才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