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穷困导致了精神的枯竭
读《穷人》有感
以为自己已经丧失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字里获得深刻的能力,却不料又一次被他的思想打败。
初读《穷人》竟是因为在超星上它并未分成很多章,于是看起来总字数不多的样子,实际上也是不多的。然而即使篇幅很小,内容却真实而充盈。
本书很是新颖,竟以两人的通信拼凑,除女主的半本回忆录,再无余话。个人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擅长的描写,便在于人物言语、心理和细节动作上。此书的结构,无疑把人物语言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点。犹记一开篇,便是男主人公给女主人的信,从信中可以看出收信人是一位年轻却处境艰难的女子,寄信人是一个年过中旬身体孱弱的男人,男人热烈地对待女人,称之为“亲人儿”,并施与恩惠,让人不由得深思此间玄妙的关系。读着书信,故事慢慢延伸下去,“亲人儿”瓦兰卡父母双亡,同另一个女人居住在远房亲戚也就是男主人公马卡尔的窗户对面,靠马卡尔接济为生。而马卡尔太爱这个亲人儿了,甚至节衣缩食、变卖大衣给瓦兰卡送糖、带她去剧院,情理之中地一步步走向穷困潦倒——亏欠房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靴底都掉了没法换新的。一开始满怀自尊,不愿他人看出自己的处境,极力掩饰,而事情败露后变得胆小而怯懦,之后甚至开始酗酒。先是接受了瓦兰卡做活得到的钱的接济,后来瓦兰卡也身陷囫囵,他自己不得不垂下脸皮去借钱,却无果。即使如此,还用自己仅有的二十戈比救济邻家穷困的一家人。后来精神恍惚的他抄错了重要的公文,却意外得到了上司的救助——一百卢布!给了瓦兰卡一些钱,付清了房租,买了新靴子,添置了衣服,他和他的亲人儿的生活开始好转,他又找到了兼职,生活一片光明。正值此时,他救助过的那家人也时来运转,那家的男人官司终于结案了,男人被证清白,不但挽回了声誉,还获得了一大笔赔偿金。看到这里,我简直觉得这本书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局了,真是一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黑暗系画风啊!哈哈事实证明我真的是太天真了呢——重新获得新世界的那个男人太过兴奋而猝死在床上,留下一群无依无靠的孩子和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瓦兰卡收到了一个有钱人的求婚并答应了,这对于瓦兰卡来说本来是好事儿,但是对方却强势专横,独断暴躁,和他生活在一起,瓦兰卡根本得不到幸福。瓦兰卡在结婚的第二天便被带走了,留下的最后一封给马卡尔的信上沾满泪痕。而马卡尔,刚刚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转眼又迷失在晚年的孤独之中。读完小说,我长吁短叹个不停,却始终无法将心中的郁结驱除。小说短小,映出的遐思则不少,一眨眼便写到了这里,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东西没写。
小说题为穷人,自然也是在写社会中穷人的生活状况。问题并不止于一个“惨”字。若要寻求“惨”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任何小说中都是很好找到的,书中有一段马卡尔的描述如此说到“穷人有点怪脾气,这是难免的现象。我早就感觉到这一点。一个穷人,总不免多心。他用另一种眼光看人世间,斜着眼睛打量每一个过路人,惶惶不安地朝四下里张望,留神听人家说的每一句话,——人家是不是在讲他?是不是在说他非常难看?简直说得他也信以为真?比如他们说从这方面看他怎么样,从另一方面看他又怎么样?每个人都明白,瓦兰卡,穷人比一块破布还不如,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只得任凭人家乱写一通!那些无聊文人呀,就随心所欲地乱写一通!穷人从前怎么样,往后还是老样子。为什么一成不变呢?因为,据他们看来,穷人身上的一切必须暴露无遗,不应该有任何珍藏于内心的东西,当然根本谈不上一星儿自尊心!”。我没有经历过如此的穷困,只觉得这段话无比真实。此外,还记得马卡尔和瓦兰卡讨论文学的时候,开先马卡尔还为小说家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生活写入小说而拍手叫好,继而却为书中描述了太像自己的人而气愤不已,其中的差别无非是他自己处境的不同。待处境稍有回转,他便又怀念起过往评赏书籍的日子了。对了,不仅是怀恋雅致,平时刻薄的女房东在他看来也是个好人儿了,又觉得嘲笑欺负他的邻居变得善意,马卡尔甚至还为自己之前的小心眼给他们道歉呢,他不再在其他人面前掩饰自己过去的潦倒……这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想写的穷人吧,孤单、落寞,为了一个可能的温暖存在不惜倾尽所有,最终,还是失去。
呼应下题目,毕竟人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嘛(否则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对这个结局如此介怀吧)。物质的穷困导致精神的枯竭,在这两方面都贫乏了的人,便是真正的穷人了吧,是难以翻身的、注定贫困下去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