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張雲雷 - 探清水河 (吉他版).mp33:38

來自文慶玲

今天,我想談談相聲這門曲藝。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著名相聲演員有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 馬季,侯耀文,蘇文茂,郭德綱等。 中國的相聲源遠流長,並且已經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相聲藝術源於華北,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始於明清,盛於當代。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從小接觸相聲是從每年的春晚節目中,印象中第一個在電視上看到的相聲是馬季先生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馬先生說天津寶砥話,向觀眾們推銷香菸,幽默風趣,貫口說的特別溜,在嘻嘻哈哈中成就一段完美的諷刺。誇張而不失幽默,做到了很好的與觀眾互動。當時演的真是賣力,馬先生滿頭大汗。這汗沒有白淌,相聲自此紅透半邊天,真正普及到千家萬戶,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形式。再來是馬季先生帶領眾弟子表演的群口相聲《五官爭功》。腦袋得了榮譽,五官誰也不服誰,都認為是自己勞苦功高,得佔獨一份兒。第一次看到群口相聲,居然雜而不亂,每個人都有包袱,而且抖的相當到位,又是溫柔的諷刺。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隨著時代發展,曲藝的眾多形式都開始走進了平民百姓家。又有小品橫空出世,有場景,有人物,有情節,有表演,同時又吸收了相聲的很多元素。相聲,不再是一枝獨秀。作為天橋、勸業場和夫子廟衍生出的一種接地氣兒的曲藝,民眾愛的是有點兒風流、有點兒挖苦、明嘲暗諷和針砭時弊,再加上逗捧之間巧妙的人身攻擊的段子。但是相聲要進入廟堂之上,走陽春白雪的路子,就要改良,把其中大量隱晦的包袱和以身體缺陷取樂的段子給刪掉。因此,相聲開始從單一的針砭諷刺轉為部分歌頌型和知識型。

相聲小品是不分家的,因為每年春晚的相聲小品是對全年政治走向的一種分析,一種體現,還記得有一個著名藝術家就說:“相聲小品就是用一種讓大家最開心、最輕鬆的方式來告訴大家最深刻的社會熱題和人生哲理。”這種對相聲小品的概括,是非常貼切的。知道相聲講究說、學、逗、唱。事實上從春晚紅起來的相聲幾乎都是以“說、學、逗”為主的。“唱”指的並不是唱京劇、唱流行歌曲,而是太平歌詞。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郭德綱不用說,傳統相聲的捍衛者,讓相聲回到劇場。且不敢妄論其它,只說郭老師的唱,是真好。聲音清亮,帶著水音兒,咬字清晰,絕不含混。聽郭老師唱的太平歌詞簡直了,高處裂石穿雲,尾聲韻致嫋嫋。劇場相聲聽著是過癮,什麼都可以敞開了說。嬉笑怒罵皆是戲,調侃挖苦不在意。圖的就是一樂。樂完了也就煙消雲散。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這部書裡,可以真切感受到老北平人對於相聲文化的熱愛。老舍先生的文字拿出來便是一段絕好的對口相聲。梁實秋在他的文章中就曾經寫過他和老舍說相聲的情形。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相聲,帶給我不一樣的笑聲與感悟

之後我又一次成為相聲迷是因為德雲社,入坑德雲社後,感覺自己徹底“躺平”,從相聲大師郭德綱先生到賤萌的岳雲鵬到自帶仙氣的張雲雷,抖包袱講段子讓人捧腹大笑,但在這些段子中,也傳遞了一些的傳統知識:貫口,快板,太平歌詞,也會傳遞與戲曲相關的內容。現在越來越多的德雲女孩、男孩的出現,他們出現在劇場中,商演裡,現在,德雲社的票可謂是秒空。他們不僅看相聲,而且也會去學習,把自己喜歡的段子小曲小調當成作業去練習,所以沒點基本功還是不行的。讓相聲走進生活,而相聲又源於生活,讓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個相聲便是一個故事。不要高立於廟堂之上,也不能混跡於市井之中。作為平民大眾最容易接受的曲藝形式之一,針砭時弊,明頌暗諷,讓人們在笑聲中分清真善美假惡醜,這才是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