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社會的道德反思:評王晉康《替身》

在基因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已經站在了“生物經濟時代”的門檻上。然而,當人們的歡呼聲漸漸遠去的時候,嚴肅的未來學家和科幻小說家們卻向那個似乎近在咫尺的“新時代”投去了略帶憂慮的目光。畢竟在這個商業原則日趨主導的社會中,任何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料的社會影響,而人類歷經千百年逐漸積累起來的倫理道德遺產,在這個激烈變化的時代,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這是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商業社會的道德反思:評王晉康《替身》

王晉康先生的《替身》(《科幻大王》2002年11月號)從一個側面描寫了商業原則主導下的“生命唯物化”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的道德危機。所謂“生命唯物化”,簡言之就是把(包括“人”在內)生物體看成是完全物質化的存在,可以任意處置。這種思想與主流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背道而馳的。然而,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日臻完善和商業原則的濫用,“生命唯物化”的理念卻漸趨得失。《替身》就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幕可能發生在未來人性悲劇。

故事的主角李勝龍是一名專門用自己的身體“喂”鯊魚的電影特技演員。他做著最危險的工作,拿著令人吒舌的高薪,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他的老闆哈里森則因為李勝龍的“出色表現”而贏得財富和名譽,並且為贏得更多“成功”,他甚至不惜“謀殺”李勝龍。最後,他為自己的貪婪和惡行付出了代價——被李勝龍的寵物狗咬斷了脖子。

李勝龍是個“神風替身”,他之所以能夠從事這個職業,完全仰賴於生物工程和醫學技術的發展,但科技的發展並不是造成悲劇的主要動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哈里森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元兇是那些買票去享受精神刺激的那些觀眾(看客),或可說,是漠視人性的社會葬送了李勝龍年輕的生命。如果說,讀者們此前對於“生命唯物化”及其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次的話,那麼《替身》無疑是將這個概念具象化了。

《替身》與王先生早年創作的《美麗陷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就小說的文法邏輯論,《替身》無疑顯得有些直白,整個故事情節也顯得不夠豐滿,這可能與小說的篇幅有關。不過,《替身》依然顯示了“王晉康科幻”特有的人文關懷,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回味與反思的空間。

前段時間因為忙於著書立說,科幻的閱讀和評論擱置了很長時間。然而,時代依然在靜悄悄的前進,中國的科幻事業也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中國造”科幻小說。筆者願以此與中國科幻界的諸君共勉!

(2002年12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