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兩個月的暑假過去。剛開學不久,鄰居聊起女兒唉聲嘆氣。她7歲的女兒王梓宣這段時間每次放學回到家不是忘了作業,就是作業寫一會兒就想出去玩。甚至有時邊寫作業也看電視,心思根本沒在學習上。爸爸看到,忍不住說:“給你說過多少回了,寫完作業再玩,你怎麼就是不聽?"面對爸爸的責怪,女兒默不作聲卻嘟起了小嘴兒。
從7歲的王梓宣的現狀看,她明顯出現了厭學情緒。
一、是什麼原因讓她出現厭學呢?
1、早期沒有養成好習慣
王梓宣剛入一年級時,媽媽正懷孕要二胎,每天孕吐厲害,沒有多少心思去管她。而孩子寫作業有時邊寫邊玩,有時小朋友來了丟下作業和別人說起來,壞習慣就這樣養成。
家長沒有及時地糾正壞習慣,對好習慣又缺少反覆訓練,至使她養成了邊玩邊學,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在家如此,老師反應在學校也一樣,一篇作業常常大家都寫完了,她才寫兩行。
2、學習差是厭學的根本原因。
一年級下期,梓宣的爸爸發現孩子寫作業越來越磨蹭。於是工作之餘,他決定要好管管女兒。陪作業的時間,他發現女兒稍有點難度的一道題,總是寫寫塗塗,最終也很難寫對。
俗話說“會了不難,難了不會。“爸爸發現女兒寫作業磨蹭的根本原因:知識掌握不牢,不能靈活運用。
注意力不集中,致使學習效率低。家庭作業本是起復習鞏固的作用,但在她這裡幾乎不起作用。
3、提醒變成了責備,加劇孩子厭學情緒。
"怎麼回事?說過多少回了,寫完作業再玩,你怎麼就是不聽?"面對孩子寫作業時不專心的情境,爸爸的提醒變成了責備。我們常常懷著好心想幫孩子改正錯誤,但說出的話語卻變成了指責.。
女兒嘟起的小嘴看出她對爸爸責備的排斥和不耐煩。從爸爸的話語中,她感受到的不是關愛,而是責備。
也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凰"心切,我們家長常常會犯下提醒變責備的錯誤,這樣做不但起不了改正錯誤反而讓孩子更加厭學。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的做法也容易造成孩子厭學。如:過度額外"開心灶",加重孩子負擔,也容易導致孩子厭學。有的父母一發現孩子成績差,就是補、補、補,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結果導致孩子過度勞累造成厭學。
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就厭學的。只是父母或老師要注意方式,順應孩子的心理規律,因勢利導才能幫助孩子消除厭學情緒。
二、怎樣做才能有利於孩子消除厭學情緒呢?
丨:“椰殼效應”幫孩子克服厭學心理
什麼是"椰殼效應"?
一個孩子很不喜歡吃飯,家長為此傷透腦筋。一次,孩子的父親帶回來一個新穎別緻的椰殼,孩子看到後就愛不釋手,父親就把椰殼據成兩半,給孩子當吃飯的碗,結果孩子愛上吃飯,
這一現象被稱為“椰殼效應”。椰殼效應告訴我們只要父母找到正確方法,孩子的厭煩心理就能解決。
學習也一樣,當孩子出現厭學時,父母在要求孩子複習或補習時,先了解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方式學習,然後讓孩子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
我兒子剛入學,每天能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但不願複習功課。一天老公讓兒子當小老師給他出題,兒子一聽很高興,今天他要考考老爸了。兒子不光出了加法、減法,竟然還出了分成和組成。老公故意做錯兩道題,兒子像模像樣地給老爸講題。
當小老師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玩中把所學的知識複習了一遍。孩子越小越樂於接受學習的"遊戲化"。
除此之外,有趣的競賽遊戲,如成語按龍、續編故事,造句比賽。還有情景小遊戲,帶孩子到超市買東西學計算等。
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父母要用心地發現生活中的“椰殼",選擇恰當的時機把它做成“碗,這樣孩子才更樂於接受,"寓學於樂"。
丨:讓興趣來督促孩子自主學習
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沙拉寫到:在以色列,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習慣和慾望。
沙拉離婚後帶三個孩子回到以色列,每天一個人辛苦掙錢養家,但她受身邊人的影響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兩個兒子在對學習外語缺乏動力時,她不是單純地講道理,而是用一個幽默的小故事打動了孩子進取的心:一大一小兩隻老鼠約好一起出去玩耍,盡興而歸的路上遇見了一隻貓。
貓鼠狹路相逢,兩隻老鼠落荒而逃,跑進了一個死衚衕,被貓堵在裡邊。
“這下肯定完了,可惜我死後我的家人還不知道死在什麼地方啊!"大老鼠絕望了地閉上眼睛。
這時響起了一陣狗的狂叫聲。大老鼠膽戰心驚地睜開眼睛,沒有狗的蹤影啊,只看見小老鼠詭異的微笑。
大老鼠不解地問小老鼠:“怎麼回事?”
小老鼠得意地笑著說:“我學狗叫把貓嚇跑了,你看。掌握一門外語有多重要啊!”
聽完這個幽默的故事,孩子們都說要當小老鼠,並把學習計劃貼在了牆上。
作為父母要想解決好孩子的厭學問題,要先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然後再去選擇合適的方法去解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興趣督促孩子學習 ,才會越學越願學。
丨:培養"成就感":讓孩子愛上學習
周弘的“賞識教育",讓從小雙耳全聾的周婷婷在16歲就成為大學生,並被美國加勞德特大學錄取為研究生---第一個中國聾人研究生。
孩子的成長更需要來自父母的賞識。家長如果能夠抓住孩子成長中的點滴進步來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就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不斷的進步。
也許有人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錯!
《其實你不懂兒童心理學》中寫道:一個人的成就動機,從幼兒時期就已經開始萌芽了,大多數厭學的孩子,都是因為在學習中體驗不到成就感。如果孩子在學習中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指責,得到的表揚鼓勵的話很少,孩子就會慢慢喪失學習的信心。
經常體驗成就感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長輩的賞識如揚起的風帆,會讓孩子越走越遠。
楊洋的媽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只要家裡來了客人,她都會讓楊洋給客人背古詩,楊洋的背誦聲情並茂,得到了客人的表揚,也給楊洋帶來了成功的喜悅。漸漸地孩子愛上了古詩。
家長可以利用家庭聚會培養孩子的成就感,如讓孩子表演才藝,也可以讓他講故事、背古詩等。成就感不僅會讓孩子不斷努力,還會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如果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父母要少點指責,多點耐心和鼓勵。來自父母、老師對孩子的點滴肯定、鼓勵更能讓孩子走出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