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八岁刚过的小知还没到青春叛逆期,不幸的是,最近我却经常被点毛。
正常的对话,不说交谈甚欢吧,至少要有来有往吧。然而,我们的对话,却经常是一厢情愿式,我这边输入,他那边拒绝,我这热脸贴了冷屁股,还要领几两怨气,在胸中来回翻滚。
随意挑个日常:
上了山的小知又过敏了,皮肤长了很多包,红肿脱皮出现了。依照之前的经验,我知道,一定又要用药了,他这个状况,自愈不了,只会愈发严重。于是,关切:“知,洗完澡,记得涂上那几种药膏。”
“我不要涂。”
“为什么不涂?”
“我不想涂。”
“为什么不想涂?”
“我就是不想涂。”
此时,胸中的火苗点燃一点点了,幸而,还能压制住,继续苦口婆心地解释不涂药膏的后果,吧啦吧啦几百字的解说。
“我不想涂。”
干脆地很,不解释不后退。我胸中的火苗窜了起来,声音高八度,“那你明天皮肤红肿破烂了,你自己能负责吗?”
“嗯。”
果不其然,第二天的小知,红肿更严重了,眼皮像个林黛玉似的。作为父母,看着心疼得很,然而,他依旧无所谓,坚持自我。
诸如此类,等等。模式就是:让他做某件事,不,究其原因,没有。他了,可能觉得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到对抗,所以了,没有激烈的反击,但就是给我们不卑不亢又坚决的回应,这回应是干脆又简洁地拒绝,然后没有了其他,让人气在心里,骂在嘴上,却没有办法。
对此,我是郁闷的,也没有育儿书上写的那样理智又智慧。那些理论我也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是,但是,具体情境中,我只想抱根柱子,吼一句:“臣妾做不到啊!”
冷静下来,我想起了最近那个颤抖的新闻:北大才子吴谢宇的弑母案。其过程,咱就不说了,又残忍又冷静。网上很多人都在分析他的作案原因,毕竟这是一个一直很优秀很孝顺很活泼的好孩子,怎么突然就这样了?追根起来,无非就是他的心理健康了,压抑造就了他的爆发。
我是不否认的,然而我更多的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到底,怎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好的?
你说,太严厉了,会压抑孩子,是的,有严厉下的爆发者给了社会重重的一击,然而,也有很多严格教育下的孩子成了才,长大后来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当初的严厉,比如郎朗,他就说幸而父母从小棍棒伺候,他才能在枯燥的学琴路上有所造诣。
父母和平民主,和孩子成为朋友,是不是孩子就基本不会走歪路了了?也没有,我之前还比较喜欢的一个柯姓明星,其家里民主风就比较足的,然而,他就在朋友的影响下,吸毒了。
所以,似乎,无论哪种教育方式,都会出好孩子,也会出坏孩子。出了坏孩子的情况下,去反思他对应的教育方式,总是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但是是不是就是这个原因了?我们不得而知,是不是换个教育方式就没有问题了,我们也不得而知。
所以,我只能废话地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也正如我总是会火冒三丈一样,或许,本就没有一种完美的不生气的教育方式,如此想想,心里安静多了。所谓教育,于父母,就是心理的博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