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進行時,石油減產1000萬桶又能如何?

“970萬桶/日”。

北京時間4月13號凌晨,OPEC+緊急會議,終於達成了最終的減產協議成果。

這場從3月7日開始、綿延一個月的石油風波,從表面上看,似乎終於被按下了暫停鍵。

但真相是, “刷新最低”的油價和資本市場的“黑色三月”,真的就能因此而乾坤扭轉嗎?

-難!

970萬桶/天,這個數字對於當前的局面來講,說真的,還挺尷尬。

一方面,970萬桶/日的減產規模是歷史性的,這是歐佩克+機制成立以來達成的最大規模減產協議,史無前例,減產幅度達到了2008年創紀錄減產幅度的四倍。

但另一方面,這個減產規模卻遠不能抵消全球疫情導致的需求下滑。

IHS Markit預測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2季度全球石油需求較去年同期減少1640萬桶/日。而進入4月,相關石油需求同比下跌擴大至2000萬桶/日。因此,970萬桶/日的減產,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那麼供需之間的剩餘差額如何填補?

除了OPEC+的970萬桶/日的協議減產,沙特、阿聯酋和科威特三國還將額外聯手削減原油出口量200萬桶/日。而非歐佩克+成員國巴西、加拿大、印尼、挪威和美國將共同減產400至500萬桶石油。

當然,這些額度是沒有協議擔保的口頭承諾,全憑各國自願自覺,真正的落地如何?你心底也是懂的。

事實上,隨著逆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國與國之間的“合縱連橫”也越發脆弱,隔閡、猜忌、狙擊,開始從幕後走上臺前。

當世貿組織的上訴機制停擺,全球化合作“名存實亡”,石油產量與價格博弈的背後,是時代經濟發展的殘酷退潮。

一切早已註定

逆全球化進行時,石油減產1000萬桶又能如何?


2020年的開局故事,可以用3個巴掌來概括:疫情,沙俄石油風波,資本市場動盪,每個扇在臉上都挺疼。

統計數據顯示,作為世界原油第三大消費國的印度對石油的需求量與去年相比下降了近七成,合到每天大約減少310萬桶。

中國的石油需求已經下降了約300萬桶/天,相當於總消費量的20%。

與此同時,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公佈報告最新顯示,截止4月3日當週,美國EIA原油庫存增至1517.7萬桶/日,增幅創2016年1月以來最高。

有人簡單地認為,都是因為疫情導致了當前的糟糕局面。

但是或許,

疫情只是直接加速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2018年,引領全球經濟十年前行的發動機——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調整階段,速度不再成為唯一的增長目標。

中國GDP增速2018年連續四個季度下滑,一季度到四季度,6.8%、6.7%、6.5%、6.4%。2018年12月,製造業PMI也三年來首度跌破榮枯線50。

2019年,12個月裡,中國僅有4個月的PMI處於榮枯線以上。

世界經濟發展也從2018年開始趨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8年10月時就開始對全球經濟增長表示擔憂,自2016年來首次下調全球增長前景。

在之後的2019年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季度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每次都下調了對世界經濟的預測,1月時預計的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還有3.5%,到10月時預測值就僅剩3%,觸及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低水平。

這意味著,經濟的疲軟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醞釀,世界石油需求的下滑早成定局。

而在兩週前的文章《石油!石油!從美國頁岩油革命到OPEC+減產談崩,能源博弈,激流暗湧!》中,筆者也提到過,OPEC減產談崩導致石油暴跌的這一劇情,或許也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蓄力了。

2019年,經濟的疲軟直接反映在世界原油市場的需求上。在整個2019年,歐佩克組織日均原油產量相較於2018年下降了6.3%,大約是200萬桶/日,試圖通過減產支撐油價。

同時,2019年,美國先後超越俄羅斯和沙特,晉升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全球原油市場供應格局由此前的歐佩克一家獨大,逐步形成美國、俄羅斯和沙特的“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沙特等國減產的過程中,美國頁岩油卻沒有跟著減產,反而由於油價上漲而更有利可圖,不斷增產。這令沙特等國減產的努力付諸東流,老牌石油產出國對石油價格的調節手段——產量,由於美國頁岩油的橫插一腳而見效不足。

供給側多空對抗,需求端持續萎靡的局面,導致2019年石油價格寬幅震盪。

逆全球化進行時,石油減產1000萬桶又能如何?


2020年俄羅斯與沙特主導的石油價格“狙擊戰”,或許正是源於此,是針對美國頁岩油的共同默契。

把以美國為代表的G20成員國拉下水,讓全世界產油國的步調一致,同步原油市場整體供給節奏,避免被人摘了減產的桃子,或許才是歐佩克的終極目標。

從13號晚的初步結果看,“非歐佩克+成員國巴西、加拿大、印尼、挪威和美國將共同減產400至500萬桶石油”,美國總統特朗普發推表示:“這場協議拯救了美國油氣產業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

沙特等國拉人下水的潛藏目標,似乎初步達成。

所以,即便沒有疫情出現,原本軌跡下的全球經濟萎靡,也將導致需求下滑,世界能源格局的變化遲早也會帶來關於減產的意見分歧,而新冠疫情只是加速了上述事件的發生。

時代的退潮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鉅額流動性帶來了十年牛市,中國城鎮化變遷帶來了十年紅利期,線上科技的爆發創造了世界性的互聯網寡頭。

但十年的世界經濟蜜月期,終將隨著後生動力的不足開始退潮。

當美國實體經濟活力乾涸、製造業外流的無奈真相,被洶湧的民意撤下了遮羞布;當日韓開始在人口危機和大國夾縫中掙扎;當歐盟統一戰線頻頻被拖後腿;當拉美各國動亂不止......

逆全球化“退潮”開啟,世界各國,各自為戰。

白宮國家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庫德洛呼籲,所有在海外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對於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應該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 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

前段時間,為了應對疫情,日本的經濟產業省宣佈,從“改革供應鏈”項目專門列出了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從國外撤出,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應鏈過於依賴海外。

新冠疫情襲來,世界經濟整體下行趨勢下暗湧的危機,被赤裸裸地拿上了檯面。

自顧不暇的時候,還哪管他人洪水滔天。

當前,一個低於預期的石油減產協議達成,並不能影響經濟底層的悲觀事實。

全球經濟醞釀的乏力已成定局,逆全球化的艱難國際環境也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關鍵時刻,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