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自救兩條路:轉移銷售市場和轉變生產品種

本報記者 朱寶琛

在浙江杭州做服裝生意的董女士,最近一次去上貨還是十天前。她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雖然在市場停留的時間比較短,但能明顯感覺到人氣上來了,貨品種類也恢復得跟疫情前差不多了。

因為疫情,一向有“金三銀四紅五月”之說的紡織服裝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疫情給紡織服裝行業帶來的影響相當大,而且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一位來自江蘇常熟的服裝製造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對此,他予以進一步解釋:前期疫情在國內發生的時候,春節放假回家的工人回不來,紡織廠無法生產,會帶來下游印染企業的生產線停產或減少,進而導致服裝生產企業拿不到面料。“不過,現在國內的情況好轉了,工人們也都陸續回來上班,生產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

疫情導致內銷受阻,通過外貿訂單或可減少點損失。然而,進入3月份之後,海外疫情蔓延,歐美消費市場走向低迷,品牌客戶變得謹慎,紛紛取消、推遲訂單,紡織服裝企業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發展困難。

在日前舉行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商務部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調研的情況,部分外貿企業在手訂單延期或取消,新簽訂單受到影響,特別是紡織服裝等消費類行業,短期內受到較大沖擊。

“去年這個時候差不多已經有1000多萬元的訂單了,今年到目前為止只有幾百萬元。”上述服裝製造公司負責人說,另外,國外疫情的暴發,導致貨運減少甚至停運,貨物運出去的時間延長。等到貨物過去了,已經過了銷售的黃金期。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金額452.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7%,其中,紡織品出口22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6%;服裝出口225.7億美元,同比下降20.6%。

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表示,紡織行業面臨需求不足、穩就業壓力加大、資金緊張等問題,而且訂單減少的壓力正在沿著產業鏈向上遊傳導。

“貨物出不去,訂單減少,導致貨款到位比較慢,會對公司現金流產生影響,進而傳導到上游企業。”上述服裝製造公司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東方金誠工商企業一部分析師張晨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海外疫情目前擴散嚴重,且我國紡織服裝主要出口國美國、歐盟及日本均受疫情波及,上述國家佔我國服裝出口比例60%左右,預計2020年紡織服裝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1%左右,其中一、二季度出口金額下滑20%~30%。

在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近日組織召開的重點紡織服裝企業視頻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從企業自身角度,提出六方面的建議:積極與客商溝通,儘量降低損失;積極與員工溝通,盡最大可能在保障員工生活的同時維持企業的運轉;增強內生動力,實現產品檔次升級,為形勢好轉做足準備;通過併購等方式在行業內進行資源整合,共渡難關;開拓線上銷售新渠道,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做好現金流風險控制等。

這也是眾多企業所選擇的自救之路。總的來看,可以分為兩條,一是轉移銷售市場,二是轉變生產品種。

但是,如果只是按照外貿訂單的方式生產品種,產品並不一定符合國內的審美。因此,就需要重新設計、打樣,生產出符合國人要求的產品。

江蘇常熟的上述服裝製造公司,就專門讓技術部門開發了一系列適合內銷的產品。“外貿出不去,只能通過內銷發力,爭取將損失減少到最小。”該公司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 策劃 朱寶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