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她才华横溢,性情傲然,她净淡雅,温暖如春,纵然生活有千般苦,她的内心始终波澜不惊,是爱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女儿心中最好的妈妈,是“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的奇女子,她淡定从容,百年人生活得通透明白。
通透的人睿智深刻,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努力争取,不纠结不遗憾。
人生在世,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杨绛在青年时期,就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也就是最适宜的事,这就是成功的人生。现代社会的人们,在忙忙碌碌奔波中已经忘了什么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事,他们大多没有选择,只是维持生计,有的就算面临选择,也不敢冒冒然去尝试,跳出看似稳固的舒适区,而在多年以后长吁短叹纠结蹉跎。
生活不易,千万不要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努力去实现它,让人生不留遗憾。
通透的人宽容大气,能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并耐心待之,不指责不抱怨。
在认识钱钟书之前,杨绛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大小姐,嫁给钱钟书之后,杨绛才发现大才子在生活中拙手笨脚到了极致,他左右手不分,不会系鞋带,不会划火柴,吃饭竟然用手抓。
杨绛没有丝毫抱怨,她“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做羹汤”,娇嫩的手学会了做饭、打理家务,把家管得井井有条。并耐心引导钱钟书,教他学会了划火柴、烤面包、热牛奶、冲香浓的红茶。
然而,杨绛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钟书在家里频频闯祸,他哭丧着脸,像个小孩一样告诉妻子:“我今天做错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的桌布弄脏了”,“我把台灯弄坏了”,“门又关不上了”。对此,身在医院的杨绛只有六个字:“不要紧,有我呐!”出院回到家,她把钱钟书弄的烂摊子一一打理好,没有一句抱怨。
她知道钱钟书不完美,但是她更知道自己爱这个不完美的男人,爱一个人是爱他的全部,欣赏优点、包容缺点,因为爱,所以宽容,因为理解,所以慈悲。
通透的人热爱生活,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全力以赴,不后悔不绝望;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杨绛就是如此,在经历了老年痛失爱女、丈夫离世的双重打击,在遭遇他人不公正甚至侮辱对待时,在阅尽千帆、洞悉世事之后,仍然淡定从容、不喜不悲,全力以赴的去生活,不后悔不绝望。
在动乱的文革初期,曾经的文学大家们排排坐、被批斗,杨绛也被命令去打扫最脏最臭的公共厕所,和之前所享受的高知待遇,可谓是一落千丈。
可是她并不沮丧,反而坦然接受了这个不公正的安排,把打扫厕所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对待,虚心向原来的清洁工请教方法技巧、具体步骤,硬是把一个污水横流、蚊虫肆虐、被人嫌弃的地方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异味,甚至地面还可以照出人影来。在众人诧异不解的目光中,杨绛大大方方地坐在干净的厕所一隅,安安静静看自己喜爱的书,自诩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见识到三教九流世间百态,还顺便翻译了八卷本《堂吉诃德》,后来被业内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在一次被“革命小将”简单粗暴剃了阴阳头后,杨绛也没有特别伤感和痛苦,只是想着怎么解决出门的问题,她亲手做了一顶假发,第二天便戴着出门买菜,结果因为假发式样过于简单,被警惕性高的公交司机拒绝上车,她依然不急不恼,不让上车就步行,总之能走就行。
正是洞悉了人情世故、人心叵测,正是心怀坦荡、随遇而安,杨绛才能如此从容淡定、睿智大气。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翻译英国诗人瓦特•兰德(Walter Landor)作品中的句子,也是她的心语。
杨绛在93岁出版了散文《我们仨》,96岁出版了哲学散文《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八卷,于105岁离世。在这位百岁老人的脸上始终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很多人过了中年往往一脸的戾气,那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杨绛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和,岁月把她塑造成了想要的模样,而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认真的年轻、优雅的老去。
她一生致力于文学,也致力于修身养性。杨绛曾说过:“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是啊,人生就是一场修炼、一场磨炼、一场和自己和外界的共生,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里继续自己的梦想。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就是通透的人生,深以为然,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