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草地贪夜蛾的发现地

小编在广东省茂名市发现了草地贪夜蛾的踪迹,主要危害的作物:玉米。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草地贪夜蛾的起源地及传播途径

草地贪夜蛾(学名:Spodoptera frugiperda):是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蛾。成虫在夜间活动,在植物叶子顶部产约100粒卵,卵阶段是在25℃的温度下持续3天。新孵出的幼虫以卵壳本身为食,然后静置2-10小时。幼虫即毛毛虫更喜欢以新叶为食,由于它们的食性习惯,通常会各自找到一片新叶。幼虫改变皮肤七次,并在最后的一次离开墨囊,穿透0.5厘米深的土壤,在那里它们变成蛹。蛹阶段在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持续约10-12天。成虫的寿命约为12天,该有害生物的完整周期仅为30天。

该物种可能正发生同域种化,渐分化为分布地区与外形没有明显差异的两个亚型,其幼虫分别以玉米和水稻为主要食草。

草地贪夜蛾在农业上属于害虫,其幼虫可大量啃食禾本科如水稻、甘蔗和玉米之类细粒禾榖及菊科、十字花科等多种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发育的速度会随着气温的提升而变快,一年可繁衍数代,一只雌蛾即可产下超过1000颗卵。

该物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具有很强的迁徙能力,虽不能在零度以下的环境越冬,但仍可于每年气温转暖时迁徙至美国东部与加拿大南部各地,美国历史上即发生过数起草地贪夜蛾的虫灾。2016年起,草地贪夜蛾散播至非洲、亚洲各国,并于2019年出现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与台湾岛,已在多国造成巨大的农业损失。(摘自百度百科)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草地贪夜蛾的生活习性

演化

草地贪夜蛾正发生同域种化,渐分化为两个不同的亚型,已有基因序列的分歧产生,这两种亚型生存的地区与外形均没有差异,其中一亚型主要以水稻为食,另一亚型则主要以

玉米为食,两亚型除了栖地(偏好的食草)不同外,信息素(pheromone,音译作费洛蒙)与交尾的时间点亦有不同。

迁徙

草地贪夜蛾的成虫可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因此虽然不能在零度以下的地区越冬,仍能在气温转暖时迁徙至美国东部各地与加拿大南部。该种迁徙的速度非常迅速,成虫一晚可迁徙长达100公里,据估计一个世代即可迁徙长达近500公里,如此速度可能裨益于大气中的气流。关于其迁徙行为的演化,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其原产地(美洲的热带地区)栖地间气候的变化不同步有关,中美洲与西印度群岛栖地间气候的变异性很大,降雨量可能在短距离内便有相当变化,有迁徙能力的个体因可以寻找较适合的环境而具有优势。

食性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的食性广泛,可取食超过76个科、超过350种植物,其中又以禾本科、菊科与豆科为大宗。某些玉米品系在叶片受损时,可合成一种能抑歼制草地贪夜蛾幼虫生长的蛋白酶抑制剂,而对其具有部分抗性。草地贪夜蛾的成虫则以多种植物的花蜜为食。(摘自百度百科)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幼虫取食叶片可造成落叶,其后转移为害。有时大量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造成很大损失。在大一些的作物上,如玉米穗,幼虫可钻入为害。取食玉米叶时,留有大量孔。低龄幼虫取食后,叶脉成窗纱状。老龄幼虫同切根虫一样,可将30日龄的幼苗沿基部切断。幼虫可钻大孕穗植物的穗中,为害番茄等植物时,可取食花蕾和生长点,并钻入果中。种群数量大时,幼虫如行军状,成群扩散。环境有利时,常留在杂草中。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注意,草地贪夜蛾的危害来了

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在玉米上,5%种苗断茎,20%幼小植株叶丛(生长前30天)受害,就需要化学防治。高粱上,该虫经济阈值为每叶1头(或2头)幼虫,或每穗上有2头。在一些地区,该虫已经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的困难。

单剂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虱螨脲、虫螨腈、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稳杆菌、草地贪夜蛾性引诱剂。

复配制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

生物防治:
  多种寄生蜂可寄生草地夜蛾幼虫,其他许多捕食性天敌也有记载。表明生物防治是值得考虑的。幼虫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很高(20%-70%),大多数被茧蜂寄生。10%-15%可被病原菌致死。

总结

对于这次发现的草地贪夜蛾,我表示有点吃惊,因为它的危害真的不容小觑。草地贪夜蛾的成虫期,食量很大,并且主要是吃食幼嫩的叶子,使得玉米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草地贪夜蛾的分布广了,繁殖量大,如果没有及时地发现并做进一步的防控,那对于作物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