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所用的天鵝號

中國古代有兩支模範軍隊,一支是宋朝的岳家軍,一支是明代的戚家軍,均以紀律嚴明,愛護百姓,驍勇善戰著稱。

戚家軍所用的天鵝號

杭州岳飛後裔宗親會名譽副會長傅伯星與王重義合作的巨幅作品《岳家軍將佐圖》

遺憾的是,由於岳飛被賣國賊趙構、秦檜害死,二十年後才得已平反。秦檜為了掩蓋投降賣國的罪行,其間瘋狂刪改宋金戰爭時期的各類資料書籍。

據《廿二史札記》卷十六記載,秦檜“贊成和議,自以為功。惟恐他人議己,遂起文字之獄,以傾陷善類”,日曆、起居注、時政之類的官方檔案文件,圖書文字“凡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諱者”,均在禁燬之列。又以“私史害正道”為名,多次“乞禁野史”,凡是民間所作史料,“藏書萬卷悉焚之”。

而金國方面又諱敗為勝,與岳家軍交手的諸多慘狀,《金史》中基本上都是輕描淡寫,甚至隻字不提。

這就導致岳家軍的很多事蹟和詳情被埋沒了。現在流傳的岳家軍故事,多為其孫岳珂蒐集整理,彙編於《鄂國金陀粹編》和《鄂國金陀續編》。岳珂雖然是岳飛的親孫子,但他沒有親身經歷過祖父的戰爭,本身又是文官,對於軍事缺乏瞭解,蒐集資料時又沒有嚴謹考證,摻雜了很多虛假內容。導致現在的歷史愛好者們,只能從聊聊無幾的史書記載中,獲知岳家軍的只麟片羽,無法全面詳盡地還原了。岳家軍流傳至今的多為文學形象、藝術形象,而不是歷史形象。

而戚家軍方面,雖然明朝史料也遭到過嚴重破壞,但涉及戚家軍方面的資料大多較為完整。戚繼光本人又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本軍事著作,以及《止止堂集》和在各個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均得已傳世,讓後人能對戚家軍有一個清晰和完整的認識。

近些年來,涉及明朝的小說、影視劇大火,戚家軍也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在很多網絡小說中更是有非常生動地描寫。

戚家軍所用的天鵝號

影視作品中的戚家軍

在作家們的筆下,戚家軍常常以天鵝號為令,凡遇敵,擂鼓作戰,吹一次號,打一輪火銃,三號三銃之後,全軍將士換上冷兵器,齊聲怒吼:“虎,虎,虎!”向敵軍作白刃衝鋒。三擂三吹,三喊三進,敵軍無不大潰。每每讀至此處,筆者都感到熱血澎湃,恨不能在戚爺爺麾下當一小卒,與將士們並肩殺敵!

遙想當年,戚家軍身著紅鴛胖襖,擂著戰鼓,吹著天鵝號進軍,比起西洋人吹著風笛,敲著小鼓,穿著裙子的形象,一點都不土啊,還挺有範呢,完全就是當時的男子天團嘛。

那麼戚家軍所用的天鵝號究竟是什麼樂器呢?小說中往往眾說紛紜,其實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均有明確說明,“吹嗩吶謂之掌號笛”,“凡喇叭吹長聲一聲,謂之天鵝聲,是要各兵齊吶喊”。

說了半天,原來就是嗩吶啊哈哈!嗩吶吹長音叫天鵝聲,所以很多資料上誤傳為天鵝號。不過天鵝號這個名字比嗩吶要好聽,格調貌似更高一點。這麼叫也不錯。

在中國古代,軍隊樂器主要是鼓和鑼,進攻的時候就擊鼓,叫做擂鼓進軍;撤退的時候則敲鑼,叫做鳴金收兵。把嗩吶引入軍樂,戚繼光很可能是第一人。

戚家軍所用的天鵝號

嗩吶民間演奏

樂器那麼多,為何偏偏選用嗩吶呢?這當然是因為嗩吶有一個無與倫比的長處。嗩吶音色高亢嘹亮,聲音頻率是鋼琴的兩倍,音響是鋼琴的四倍。嗩吶一出聲,其它樂器均黯然失色,調子也會被它帶偏。據說八個單簧管都壓不住它。號稱樂器界的“流氓”。

音樂教材上的描述是“嗩吶音色突出,粗獷高亢,音量極大,能與整個樂隊抗衡”,注意,是整個樂隊!而且它這個聲音極具穿透力和畫面感,幾公里以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還可以根據需要吹出不同的聲音來,這一點也比鑼和鼓要強得多。

戰場的聲音環境是相當複雜的,吶喊聲,馬叫聲,廝殺聲,金鼓聲,銃炮聲,混成一團,一般的樂器要麼音量太小,要麼容易與環境音混淆,難以聽清。唯有嗩吶,可以清晰地將指令傳達給戰場上的每一名將士。正所謂嗩吶一出,誰與爭鋒,與戰無不勝的戚家軍真是絕配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