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力推進復工復產之際,首批新型產業用地(M0)項目開建。4月23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跟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走訪荔灣區看見,包括大參林、名創優品等在內M0項目已經進入建設期,最快的項目預計將於今年底建成。
記者瞭解到,廣州市首批M0項目共15個,分佈在6個區,地價按同地段辦公用途地價的20%計收,大幅降低企業拿地成本。
容積率升至5.0,地價為辦公用地的20%
去年4月,《廣州市提高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實施辦法》正式印發實施,其中新增了一種工業用地——新型產業用地(M0),填補了廣州製造業發展所需的一項空白。
與珠江新城、琶洲西區、金融城等區域的商業辦公用地不同。據悉,新型產業用地(M0)是指為適應創新型企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的空間需求,用於研發、創意、設計、中試、檢測、無汙染生產等環節及其配套設施的用地,是在傳統三類工業用地[一類工業用地(M1)、二類工業用地(M2)和三類工業用地(M3)]之外,近年來新出現的工業用地類型。根據《實施辦法》,新型產業用地(M0)原則上在市級核心區、區級核心區、軌道交通站點周邊500米範圍以外選址。
與其他工業用地不同,廣州新型產業用地的容積率可以達5.0,而地價標準按同地段的辦公用途地價的20%計收,能有效降低企業的拿地成本。
同時,《M0實施指引》對產業用房租賃、分割轉讓等做出具體規定,滿足了成長到一定階段的企業租賃、購置辦公場所、產業用房等固定資產的需求,為創新型企業成長髮展提供了低成本的孵化空間,增強了對創新型企業的吸引力。例如,申請新型產業用地的企業在自持超過50%產權的基礎上,可以將剩下的產權賣給符合政府相關產業政策的產業鏈相關企業,但每個企業至少得購買500平方米。
首批15個M0項目分佈六區,首個項目有望年底建成
23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從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獲悉,廣州市首批M0用地項目共15個,分佈在6個區,其中荔灣區4個,白雲區3個,花都區、黃埔區、增城區、番禺區各2個;白雲區M0項目合計佔地面積最大,約19.8公頃。首批有10個項目已進入實際建設階段,其他尚處於意向階段。
據悉,廣州新增了新型產業用地(M0)後,傳統三類工業用地的業主單位中,部分就轉而申請為新型產業用地。荔灣區海龍科創區大參林的項目用地就是其中之一。記者走進其中看見,基坑正在開挖當中;而在名創優品的項目用地,記者看見項目已經完成正負零施工,工人們正開展基坑支護。
由此,廣州首個新型產業用地有望最快年底建成。大參林工作人員劉景榮告訴記者,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工人們已經返崗,力爭今年底將項目建成封頂。從M1轉而成為M0,雖然補交了過億元地價,但是使用面積增加超25%,十分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吸引藥品研發的上下游產業鏈進駐。
而這僅僅是荔灣區建設新型產業用地的一個縮影。荔灣區工信局工作人員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荔灣區第一批新型產業用地(M0)選址方案包含四個地塊,分別是:AF021914地塊一(權屬僑銀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F021917地塊(權屬名創優品科技有限公司)、AF030534-2地塊二(權屬廣東大翔醫藥集團有限公司)、AF030534-5地塊(權屬大參林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計用地面積為46472.7㎡,約合4.65公頃,最大可提供新型產業空間18.59萬平方米。
目前,荔灣區已完成了首批4個M0項目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正的調整工作,規劃條件已經出具,且四個項目的產業准入審查也已於4月中旬完成。目前,正在開展簽訂監管協議及出讓合同補充變更協議工作,力爭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上述M0項目的供地工作。
M0項目知多D
▼▼▼
名創優品白鶴沙總部大廈預計2020年投產
名創優品白鶴沙總部大廈項目位於科創區起步區白鶴沙地塊,用地面積17791.7平方米,建築面積71164平方米,擬投資建設包括研發中心、智能小家電設計、智造及展示中心等功能的研發設計中心,同時為化妝品、時尚快消品、智能小家電、生活家居等品類供應商提供供應鏈端服務。此外,通過建立雲數據,貫穿產品概念設計、材料研發選擇、製造、營銷等環節,打造全產業鏈平臺。
據介紹,名創優品白鶴沙總部大廈項目計劃總投資6.2億元,2019年投資2.638億元;預計2020年投產、2022年達產,投產後年產值不低於20億元、年稅收不低於1億元,達產後年產值不低於50億元、年稅收不低於3億元。目前已取得《臨時施工覆函》,正在開展基坑支護和出土。
大參林運營中心預計2020年投產
據介紹,大參林運營中心項目位於科創區起步區龍溪大道地塊AF030534-5地塊,總佔地面積1548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61948平方米,擬通過與知名企業、科研院校合作,將優質的控股企業及上下游企業引進本項目,聯合產業鏈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開展藥品研發生產、檢測、健康管理等各類優質項目。
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2018年完成投資1.47億元,2019年完成投資1.9271億元;預計2020年投產、2022年達產,投產後年產值不低於60億元、年稅收不低於2.2億元,達產後年產值不低於80億元、年稅收不低於3億元。目前已取得《臨時施工覆函》,正開展基坑開挖和支護工程,基坑完成度為90%。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幸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邱偉榮 通訊員 穗工信宣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