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得也,道得知于心于身者也。德是对道的正确认知、顺应、遵从和执守,分别对应三大德:智、仁、勇。道德体用一体,阴阳和合,如果说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父之尊,那么德则享有人母之荣,在整个思想家族中,她虽不是最尊贵,但最担当,最重要。德,是孔子对前代先贤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并创立自己的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太上贵德,禅让首要的条件和法宝就是德。舜"父玩、母嚚、象傲",但他"克谐,以孝烝烝,乂不克奸",尧三番五次考察他,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三载后,受禅于尧。
德是对天命的顺应和反叛,顺应,天子只有修厥德、疾敬德、慎厥德,才能永葆天命,永孚于休。尧曰:"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绿永终。"只有拥有真诚和公平的美德,才陪享天命,拥有四海。统治者要做德人,行德政,德行天下。皋陶要求统治者必须修炼九种美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宽宏大量而又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自主自立,忠诚老实而又庄重严肃,敢作敢为而又心存敬畏,柔顺而刚毅,正直而温和,直率而方正,刚正而充实,坚毅而正义。日宣三德,可做卿大夫;日敬六德,辅佐天子;天子九德咸事,伟大的功业就建立起来了。
德政,明德慎罚,敬德保民。舜帝上任之后,在器物上画出五刑(墨、劓、剕、宫、大辟)的形状警示世人。用流放的形式代替五刑,以表示宽大。用鞭打之刑惩罚那些犯罪的庶人和官吏,用木条抽打那些不服教化的学生,还可以出金赎罪。赦免过失犯罪的人,对于那些犯罪不知悔改的加重惩罚。主要是以惩戒为目的,区别罪行,处罚适度,"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人心,一切以教化为主。《康诰》中,周公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告诉康叔"敬明乃罚","用康保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对待老百姓犯罪要像对待自己生病一样,如此,百姓就会彻底弃恶从善;对待百姓就像养护自己孩子一样,如此,百姓就会得到安定。《召诰》中,总结夏商灭亡的原因,"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把"敬德"和"天命"联系起来,只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敬德就是敬天保民。
三代帝王都相信天命,夏桀更是把自己承受天命看做像天上有太阳一样天经地义。商相伊尹大胆指呈"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以"德"秉承天命,反叛天命。"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进而把德落实在一个"善"字,"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一"',即是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就是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孔子的德政仁义思想就是在继承先前圣贤建立发展起来的。《为政》:"为政以德,譬如百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德政就是明德慎罚重教化,宽以待民。孔子"仁"的概念,就是在借鉴伊尹的"善"的学说的基础上,润色之,丰富之。
"仁"字首见于《尚书•仲虺之诰》,是指称有史以来第一仁君商汤的,"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仁是孔子思想学说中的基本思想、核心范畴。若果说礼是孔子道统家族的嫡子,那么仁便是德性谱系的长兄,仁义礼智信中他是老大,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都是他的兄弟姐妹和血亲,他们和仁拥有同一样的基因和密码。
什么是仁?众说纷纭,但最权威最精准的定义应是孔子说的:爱人。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阴一阳,一隐一显,说的就是推己及人、待人如己,如己如心,其实就是一个"恕"字,本质就是理解人,体恤人,爱人。仁恕一体,《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君子之道费而隐,仁的学说也是博大而精深,大致可分三个层面:仁心、仁行、仁人,仁的思想,仁的行为,仁的境界。孔子从不轻易用仁许人,为何?众所周知,孔子思想丰富,特别注重层次、步骤,方法、手段。这就使得它具有人性化、科学化、文明化,操作性强,实用性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不是不要探讨鬼神、天命、性等形而上的东西,而是"子罕""不语",少说、不说,不等于不研究不探讨,而是这些知识深奥难明,作为老师,应该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理应不能给学生模糊答案,所以少说、不说,这是一;孔子学习教学态度特别严谨、务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那些不明不白的问题,方法是阙疑待查,少说、不说,这是二;所教的学生层次不同,资质不同,目标不同,不必要每个学生都探赜索隐,许多学生当学习一些经世致用的知识,积极投身社会改革中去,这是三;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行近致远,不可躐等。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知本也,这是四。
行仁亦然。仁心,就是想爱人,理解、帮助人,这是仁的学说中最表层,应该说,每个人都有爱人的冲动和想法,哪怕灵光一现。在这个层面上,人人都能做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行,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做好事易,真做好事难,把思想变成行动,需要方法和条件,意志和毅力等。《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路在脚下,事贵人为。这是中层。高层,仁人。仁人就不只是想和做的问题了,就是时时想,处处做,不只是爱自己、爱自己家人、身边人,而是爱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敌人,时时,处处。这就是老人家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仁是什么?仁是一种真诚而久远的情感,一种真实而广泛的行为,一种真纯而美善的境 界。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德性思想中的基础部分,核心概念,但一定不是许多人所说的最高范畴。为何?一、仁者爱人,爱主要是情感,在人的心理素质知情意中,它只是必备的情的领域,是必须的,基础的,在三达德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它对应的是情的部分,知情意三者缺一不可,没有高下之分,就好比孟子的四端,仁是恻隐之心,和义礼智不分轩轾。二、《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显然,在道德评价体系里,至少"圣"高于仁,圣明一定高于普通人皆有的仁爱,它占有道德制高点,就是尧舜都难以达到。在评价尧舜的概念中,还有一个词"大"即伟大,其地位显然也高于"仁"。《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三、《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仁,是他们的普遍的基本要求,仁人应该是处于士人和君子交界位置,《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君子人格的必需,三者独居其一。
仁有不同层次,德有不同内涵,有小德、大德,还有至德。在《论语》中,孔子三次用了"至德",一次说中庸,两次说的是"让",谦让。《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可称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让,谦让,是孔子德性思想体系的最高品德,远高于仁而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它是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传统,三代禅让,泰伯让国,伯夷让国,季子让国。谦让也是孔子家族的优良的家风,孔子十世祖弗父何也是让国于弟,执事有格的七世祖正考父更是以谦让简朴著称,《左传•昭公七年》,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里仁》,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皆吉最完美的卦象就是大有卦之后的谦卦,地山谦,谦让不争,顺道而为,"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地、人三才皆好谦而恶盈,天以气言,地以形言,鬼神以理言,人以情言,归根到底,到最后就是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让,是一种美德,也是最高的智慧,适时的让是建立在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恰到好处的判断、权衡和取舍,这也就是孔子极力推崇的"权",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允执其中即中庸,即诚,至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
"依于仁",仁是方法和原则,人与人交接的方法和原则,修齐治平的方法和原则,前者是仁道,后者是仁政。为人之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仁政: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礼乐教化,选贤任能,讲信修睦,富民教民安民等。
"游于艺"。艺,技艺、文艺,熟练掌握和研习,畅游其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格物致知,修齐治平。艺是修德得道的途径和渠道,有大小之分。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士和贵族子弟的必需,入仕的驾照。大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搜集、整理、校正和编修。孔子一生从不矜伐,惟有两次给自己点赞:《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子罕》,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一个好学的人,活到老学到老,且方法正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人怎么会保守落后?一个民族好学成风,书卷飘香,怎么会不生机勃勃、兴旺发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蔚为大观,最根本的原因当属中国人自古好学的学风、民风、政风,而它的开创者、造就者、楷模,正是孔子。
孔子少而贱,故多能鄙事,帮人看牛放羊赶车,应该是他青少年阶段的功课。贵族子弟必须考驾照,不只是为驾车,而是要学会平衡管理术。《孔子家语》记载,闵子骞任费地长官时,问孔子治理民众的方法。孔子说,用德政和法制。德政和法制是治理民众的工具,就好像驾驭马用勒口和缰绳一样。国君好比驾马的人,官吏好比勒口和缰绳,刑罚好比马鞭。君王执政,只要掌握好缰绳和马鞭就可以了。闵子骞说,请问古人是怎样执政的呢?
孔子说,古代的天子把内史作为帮助自己执政的左右手,把德政和法制当做马的勒口,把百官当做缰绳,把刑罚当做马鞭,把万民当做马,所以统治天下数百年而没有失误。善于驾驭马,就要安正马勒口,备齐缰绳马鞭,均衡使用马力,让马齐心合力。这样不用吆喝马就应和缰绳的松紧前进,不用扬鞭就可以跑千里之路。善于统治民众,就得统一道德和法制,端正百官,均衡地使用民力,使民心安定和谐。所以法令不用重复申告民众就会服从,刑罚不用再次施行天下就会得到治理。
孔子很看好射礼,因为它最能体现求仁之道。射箭时先要求自己做到心平气和、身体端正,然后才开始。发射没射中目标,不会怨怪靶心太小,也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检查自己的不足。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移风易俗,莫大于乐。乐是让人听和看的,只求施与,不求报答;礼是有来有往的,既讲给予,也讲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礼要追溯最初的起点。乐则为同,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是故乐在宗庙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以,乐和合夫子君臣,附亲万民。
诗书礼易乐春秋,是道德之途,寻道修德的阶梯。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黄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