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宽恕、救赎、慈悲原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一个娱乐时代,显然豆豆的作品并不大众,但不意味没人喜欢,相反的格调和格局让我们在众多电视剧以外,还能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和问题。

我们了解自己吗?人是灯柱子,能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自我认知是很难的,《遥远救赎主》中刘冰就是一个完全读不懂自己的人设,并且高度幻想主义,以为自己靠着丁元英就可以躺赢,以为只要西装革履就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以为资本、人脉才是阶层跃迁的唯一途径。


豆豆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宽恕、救赎、慈悲原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聪明人如何致富,扶贫?巧取豪夺?盗亦有道?还是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古人言,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无论宋一坤、丁元英、叶子农。他们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的抓住法律的漏洞、政策的漏洞。

总而言之都是利用规律办事的结果,不管动机如何,结果就是赚到钱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是他们能抓住人心的地方,不过还有就是人格魅力,以及个人做事风格,以及潜移默化对周围人的影响。

对于绝大多少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阶层跃迁,因为要享受更好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不断有人在追逐物欲的过程沦陷,他们被自己的欲望牵制着,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宋一坤就是一个例子,知道生命有限,必须让生命生如夏花般寂静,死如秋叶之静美。绚烂才是生命最璀璨的表达方式。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叶子农完美诠释了自己对生活的精致,这个世界是不喜欢聪明人的,尤其决定聪明人;叶子农太聪明了,他太爱自由了,他更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宁愿死,也不愿意在戴梦妍给编织的笼子里面偷生。

只要是人就逃脱不了人性的束缚,桎梏依然存在,以前是制度,现在是欲望、是其他一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豆豆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宽恕、救赎、慈悲原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红尘是大染缸,是人性复杂还是社会复杂,江湖路远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太容易变了,我们为了适应所谓的环境牺牲太多太多。

丁元英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道狼性不足,他更像是一个盗贼,别人不会羡慕他掘金手法高明,只会招来谩骂,他内心依然善良,因为他会愧疚,也会难过,虽然他有能力在“股市”杀富济贫,但最后鼓的是自己的腰包,所以他才要“心安”。

方子云说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成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上当受骗,是因为我们天性善良,善良没有错,错的是别人用我们的善良做事情,并对这种善良人格尊严的肆意践踏。可能写诗是方子云理想生活,从商是方子云现实生活,因为仅仅靠诗集养家糊口是不容易的,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面早已经听不进去大自然的美好以及诗意生活的追求。

豆豆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宽恕、救赎、慈悲原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生活不应该过多追求物质,生活部署这个样子的,社会性超过动物性很可怕,因为一个人为了虚无的东西而扼杀本能,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人是复杂的动物,不应该用一个角度一个眼光去看具体的事。

叶子农是一个根正苗红的“红二代”他的信仰之路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而丁元英的天道思维是自己认知架构起来的逻辑思维体系和方法论研究,宋一坤更愿意把自己活得更有价值,生命有限,根本没有时间浪费,况且本来留给我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叶子农见路不走很多人不明白,是因为自己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早已经把思维设计成二元结构,想要“思维越狱”是非常难地,而见路不走就是能够觉醒智慧的唯一路径。

宽恕、救赎、慈悲

豆豆以小见大,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背叛》里面宋一坤经受了无数的背叛,他也背叛爱他的人,但最终都选择宽恕,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个愿意用自己性命挽救女友、兄弟、社会、国家的人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宋一坤是个诈骗犯,但一点也恨不起来。

丁元英心中就没有救世主吗?显然不是,他是中国人,他的骨子里、血脉里、以及文化属性里面早已经注入了“中华魂”所以他逃避不了,这也是他迈不出的最根本的原因,他是人,不是神,他也会爱芮小丹,芮小丹死了,他心也会痛。就这么简单。所以救赎根本不是上帝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所以救世主依然遥远,佛不度我我自度。

叶子农是一个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方世界;他活的最洒脱,最不羁,最飘逸,相反更容易受人嫉妒,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可以那样的活着,在地狱里面活出了天堂的感觉;他虽然在人间但没有烟火气,虽然在智慧的佛国里面,掩饰不了内心的慈悲。他愿意用生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豆豆想要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酸甜苦辣咸,遇到了别紧张,从容面对一切,心存希望,不能让自己的这方世界因为傲慢和偏见,而变得暗淡无光,返璞归真,一颗平常心而已。

无论是天道、大道、神道,与其聪明地活着不如稀里糊涂在红尘中流浪,聪明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爱情还是自由,以及活自己的真性情都是“奢侈的”,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生命的意义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是精神需求,而无论宽恕、救赎、慈悲,都是更高层次的情感,我们的胸襟和格局要能装下整个天下,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悟道”。

想要了解自己,就得放空自己,放下贪嗔痴,放下对物质世界的追求,以及逻辑思维的推理,回归本性,不走极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既不用还担心走火入魔,也不担心掉进思维的“泥沼”。

举报/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