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楠:拜登上臺,歐洲會拿中國開刀給美國送禮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丁楠】

拜登在美國大選中最終勝出,絕大多數歐洲人總算是鬆了口氣。選舉開始前,一些歐洲媒體和分析者,或是受到民調結果影響,或是從主觀意志出發,過度樂觀地估計民主黨會大勝。選情的緊張和膠著出乎人們的預料,也給那些認為隨著特朗普下臺,美歐關係會大幅回暖的人澆了一盆冷水。

事實上,無論哪方勝出,這次選舉都預示著美國政治和社會將持續分裂。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對精英階層和建制派憤怒有加,為他們心目中的保守社會秩序不斷遭受衝擊而痛心疾首。在他們看來,四年前,國家總算迎來了轉機:特朗普是一位敢說真話、幫社會糾偏、引領美國走向偉大的總統。與之相對,民主黨支持者則對政府過去四年的作為嗤之以鼻,認為特朗普開歷史倒車,無視美國的價值觀,為滿足個人權力不惜挑動社會分裂。

在歐洲方面,中間和左翼力量支持拜登是不爭的事實,右翼黨派卻似乎更傾向於特朗普連任。在西歐,拜登普遍更受歡迎;而在波蘭、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等東歐國家,則可聽到更多力挺特朗普的聲音。

主導歐盟政治的西歐諸國曾對拜登獲勝抱有不少幻想,迫不及待地希望這次大選為美國帶來一次自下而上的撥亂反正,使美歐關係在貿易、防務、氣候變化、數字經濟、中國、伊朗等諸多問題上重回正軌,走向團結。

歐洲科索沃一個酒吧預先慶賀拜登當選總統。圖片來源:星島網

大選揭示的政治分裂把歐洲人重新帶回了現實:特朗普儘管敗選,但其支持率之高令許多人始料不及;拜登雖然勝出,但民主黨能否在參眾兩院獲得絕對優勢仍不確定。如果共和黨得以繼續控制參議院,拜登提出的政策就很有可能在立法機構遭遇阻撓。面對這樣的政治格局,美歐政府之間探討重回巴黎協定、挽救伊核協議、推進中東和平進程、或是跨大西洋貿易便利化,最終成效和持久性能有幾何,前景難料。

除此之外,作為最年長的當選總統,拜登的衰老也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四年後的此時,拜登81歲,還有心力再幹一屆嗎?如果到那時候,特朗普或是像他一樣的共和黨領袖捲土重來,像當年否定奧巴馬一樣否定拜登任內的幾乎所有政策,歐洲人對美歐關係的期許是不是又付諸東流了呢?四年來的努力會不會一下子又成了無用功?鑑於這樣的前景,歐盟和拜登政府針對某些重大問題啟動曠日持久的磋商,是否還具有可行性呢?

更重要的,還要考慮到國際政治格局和美國戰略重心的轉向。拜登上臺後會努力修補與歐洲盟友的關係,但這絕不意味著新一屆政府會偏離自奧巴馬時期就形成的亞太/印太戰略聚焦。對於世界歷史重心轉向亞洲這個大變局,歐洲人心裡是有數的(儘管在情緒上還很難接受,還在試圖用自己百年來熟識的那一套理論去改造中美、改造世界)。德國總理默克爾三年前開始強調歐洲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上臺就提出歐洲要成為更加獨立的地緣政治力量,與其說這是對特朗普表達不滿,不如說是面對美國戰略重心轉移導致的歐洲權重削弱而不得不做出的抉擇。

為了修補美歐關係,彰顯後者對美國印太戰略的關鍵性配合,歐洲國家很可能要在拜登上臺後拿中國開刀,投美國所好送上一份見面禮。僅從我所處的德國來看,各路政客企圖拿臺灣、南海、貿易、人權等問題當抓手,鞏固跨大西洋同盟,其躍躍欲試之態,今年以來已是愈演愈烈。

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挑釁,我們還是要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特別是其中的“有利”原則,扭住我方政策目標(比如,推進祖國統一)不動搖,圍繞目標謀劃反制手段,避免被挑釁者帶偏,陷入“為了反制而反制”的無謂糾纏,正中了某些反華勢力的下懷。

此外還應看到,拜登上臺後,跨大西洋同盟關係雖會得到修復,但在對華政策上,美歐的利益和追求不盡相同。在此情況下,推動中歐關係總體穩定和改善,對遲滯美國對華遏制圍堵、捍衛我國中長期發展利益依然具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