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的“度”,應該保持在凡事的兩面性之間(無為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因為有醜陋的一面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一面存在。

所以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難和易是互相形成的,長和短相互顯現的,高和低互相補充,音與聲是互相諧和的,前與後是互相跟隨,這些是永恆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應用不言的方式進行實施教化;聽從任憑萬物自然地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以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

正因為不居功,就無所謂會失去。

為人處世的“度”,應該保持在凡事的兩面性之間(無為之道)

然而,老子認識到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人也不例外、都是不斷地在轉變;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

以上都是講明瞭:事物都是有自身的對立面(也就是兩面性),都是以兩面性進行為自己存在的為前提,因此有正就有邪,有善就有惡,有好就有壞,有成就有敗等等。

老子《道德經》本章就是通過【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進行描述了兩個對立性的這一概念。

為人處世的“度”,應該保持在凡事的兩面性之間(無為之道)

當然,為人處事也應該根據本章內容: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來進行實施。當做某件事情如果將要偏激單一面的情況,就可以像“老子”那樣運用“無為”的方式,也就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規律進行辦事;因此可以避開兩面性的偏激矛盾的對立。

所以,所謂“聖人”都是能夠依照客觀規律進行為人處世,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

為人處世的“度”,應該保持在凡事的兩面性之間(無為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