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量建设的33层,还有很多18、26层的高层住宅,多少年后(50年?70年?)将如何拆除呢?
建筑行业内有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建筑不能改,拆掉重修都行”,所以技术上讲不存在能不能拆掉的问题。
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讲,城市一直呈现出一种变化动态的趋势。就拿重庆来讲,百年前是一座典型的依山傍水而立的码头城市,大量民居为悬崖峭壁上的竹木结构建筑,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吊脚楼”。加之开阜以来长江沿岸的租借地中,洋行、兵营等欧式砖砌石砌建筑间杂在传统中式民居中,形成了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风格。
百年前,吊脚楼里的渔民想不到屹立百年,静观朝代更迭的石砌城门会被大炮轰开,二十年前,厂办宿舍里的职工也想不到赖以生存,老有所依的企业也会有破产清算的一天。城市居住核心圈由码头—工厂—商圈转变,居民迁徙辗转,旧时的地段逐渐荒废败落,形成了独特的老街映像、废旧工厂、集体宿舍等亚文化景点。
曾经水路繁忙,挑夫扁担上下往来的码头老街,如今面临整体拆迁
曾经象征工业化的职工宿舍,如今几乎人去楼空。
以居住小区为例,为08年某国企地产巨头的楼盘,开盘时周边房价3k左右,它能买上4k,成为当地楼盘的标杆。10年过程中,由于桥梁和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所在地由城乡结合部变成了CBD,陆续也有其他品牌开发商拿地入驻,更合理的户型,更宜人的景观,更便捷的配套,更贴心的物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也随之进入,导致原来的标杆已经全面落后,攻守相异。10年的时候本小区二手房价1w5,周边新建楼盘已经上2w。同时本身这个项目由于物业费跟不上人工费的上涨,原来物业保洁人员都由中年人变成了轻微残障人士,同时设备老化,物件损耗,景观绿植人为破坏,小区品质逐渐降低。这导则部分业主购买了其他品质更高的新盘迁出,租赁用户大量增加,小区环境更加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二、三十年后这种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小区是否会成为“九龙城寨”式的旧城呢!
具有香港特色的老旧高层住宅
地球范围内耕地有限,但居住用地几乎是无限的。以现代工业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很多无法进行耕作的荒地,石漠,沼泽……均可以进行房屋建设。换句话说在技术层面上,城市是可以无限扩展的,但是政府必须从政策方面进行管控,这涉及到经济、教育、交通、人口流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所以这类老旧的33层住宅小区在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内并不会面临大面积拆迁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在旧城拆迁过程中,出现的高额赔偿,异地置换,暴力拆迁/抗拆等财政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让政府在这类事情是非常慎重谨慎。近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延伸的城市化进程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放缓,甚至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国内会接近似于西方国家那样几乎停滞的城市建设模式。
下面以著名的重庆索道为背景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年代的建筑群共存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重庆特色的“赛博朋克”风格。
同样在上图中,曾经象征着重庆起源和繁荣的渝中区下半城,也随岁月流逝变成了上半城高楼林立下的承托;曾经引以为傲的渝中区原居民,随着政府整体规划,被江北、渝北区抢去了富人居住区的称号。然而这些地方依然倔强的矗立在长江和嘉陵江边上,等待着新的商机换发第二春。朝天门,原来是小商品市场组成的批发市场,从第一张图片上看最前方白色建筑为长航的办公楼,第三张图片就是当年整体爆破的场景。同样白象街,十八梯等旧城也面临外来资本进入,成为城市新的窗口。
凯德来福士广场的朝天门拆迁过程
所以题主提出的33层的高层未来拆除的问题,其实只是城市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时间段的特例,城市一直在扩张变化,新旧社区不断交替,现在开始不可思议的技术力量,未来将会成为常规的工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