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同属“世界十大珍稀动物”。麋鹿之于江苏,正如大熊猫于四川,是江苏省的骄傲。作为江苏“环保形象大使”,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近5000余头麋鹿安定的栖息在江苏大丰,成为盐淮地区自然文化的璀璨亮点。
现居于大丰的麋鹿来自英国,国际上爱护自然的有识之士危急于麋鹿故乡中国的原生麋鹿濒临灭绝,将世界上仅存的少数麋鹿予以保护繁衍,并将他们带回了故乡—江苏沿海地区。宝应博物馆藏的麋鹿角化石,不仅印证了上万年以前的宝应就是麋鹿的故乡,还见证了麋鹿在江苏宝应地区繁衍生息的往昔。
这根麋鹿角亚化石于1989年出土射阳湖镇水泗乡。保存完好,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角根最大直径处6.5厘米,角根至角梢高约55厘米,化石角末端断口十分平整,为古代人为切割所至。根据其演化的程度,专家初步推断为亚化石,距今约万余年。
宝应博物馆目前馆藏共有麋鹿角亚化石14件,均为宝应本地出土。
1973年,原水泗乡、獐狮荡乡出土过鹿角化石数件,据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认为是万年以前形成的地层所含的鹿角化石。我县潘舍新石器文化遗址位于我县射阳湖镇西北潘舍村,是上世纪80 代首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文化遗存丰富,也曾出土文物有石犁、石凿、麋鹿角化石等。这些出土的麋鹿角化石说明麋鹿不仅为当时的先民们提供了丰富的肉食,还提供了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原料。
首次出现麋鹿这个名字,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礼记》中,其中《月令》记载:“是月也,日短至。……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梁代陶隐居《名医别录》说:麋“生(终)南山山谷及淮海泽边中,十月取(茸)。”不仅记载了麋鹿角的医用价值,更注明了“淮海泽边”的栖息地。而宝应作为里下河地区,拥有大片的沼泽滩涂,水草茂盛,是麋鹿适宜生存的理想家园。这与今天的出土地点—宝应古镇射阳不谋而合!
麋鹿因其面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像”,它原产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处于鼎盛时期,但由于战火和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猎杀,到19世纪,仅存于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猎苑中。此前,国内外动物学界不知世界上还有这种动物。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南海子仅有的麋鹿被劫掠一空,并被欧洲诸国瓜分。麋鹿从此在中国本土绝迹。二战时期,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为了防范麋鹿遭纳粹飞机空袭受损,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便成了现今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1985年,英国乌邦寺主人送22只到北京南苑落户,其中两对送到上海动物园饲养;1986年,来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39头麋鹿返回故乡江苏大丰;1995年以来,我国又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现在,中国境内的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护区内,即江苏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北京大兴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麋鹿,一个命运多舛、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物种,在中国大地上绝处逢生,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从此又将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续写新的传奇。
宝应博物馆 郑佳佳
来源:宝应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