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的地方便有江湖,这是一句电视剧中的台词,有人的地方便有争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管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情,都会存在着很大争论,而名气越大,所做之事越多,本则身争论就越大,比如说在文学界。
莫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按道理来说他在文学上的水平应该是公认的好,可依然有很多人看不上莫言的作品;不过和这位“大师”比起来,莫言身上的争论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南怀瑾先生,应该是我国争议最大的一位作家,曾经有北大教授对其抨击道:他的作品只适合文盲村夫看!
争议最大的顶级大V
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人将那些流量特别大,名气特别高的作者称之为“顶级大V”,可是相比起南怀瑾先生来说,许多人们已知的顶级大V,都完全比不上他当年的作品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力。
在那个网络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南怀瑾先生的纸质作品便已经可以达到每年百万册的销量,可在他名声大噪的同时,在南怀瑾先生的身上又出现了两极分化式的观点,喜欢他的人将他当菩萨一样尊敬,而不喜欢他的人则对他各种抨击。
论名气,南怀瑾先生就像是神坛中的人物一样,他的铁粉遍布全世界,而他的作品更是被很多人称为“划时代的作品”,甚至有人传言说:“当年的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都是他的信徒,对他的作品五体投地”。
在南怀瑾巅峰时期,不仅仅是民间,就连CCTV的官方每年都会专门发送微博来纪念他,可以说这是一个得到“官方承认”的大师级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师级人物却一直背负着很多的批评,可以说从南怀瑾先生出名的那一刻开始,“神棍”、“大忽悠”等负面标签一直伴随着他。
那么南怀瑾先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极分化式的评价呢?其实很多读者在读他的作品前,并没有对他本人有一个确切的认知,所以这些评论大都是“片面”的。
而我们在理解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前,应该首先注意他的两个身份:“佛学家”与“通人”这是他对于自己的一个定位,以这两个身份定位为基础,再去看他的作品和生平,便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
当然了,也有很多人在抨击南怀瑾先生关于佛学家的身份,因为从始至终南怀瑾先生都没有真正地成为一个“出家人”,严谨点说,他只能算作一个佛学方面的理论家。
而在他生平留下了接近60部作品当中,基本全是以佛学观点去进行展开的,所以大家在观看南怀瑾先生的作品时,一定不要忽视这一点。
顶级大V的跌宕生平
如果按照学历来说,南怀瑾先生的确配不上“大师”的称号,在他人生漫漫长路当中,南怀瑾先生并没有选择出家,也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南怀瑾先生是一个很难被准确归类的人。
说他是一个大学者,但同时他也像是一个江湖术士,说他是一个擅长旁门左道的人,但在佛学研究上的成就,他也足以媲美很多佛教大师。
南怀瑾出生于浙江省的一个小村子里,从很小的时候,南怀瑾便让家人很担心,因为根据记载,他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常年稳居倒数第一,甚至小学都无法顺利毕业,获得的还是肄业证书,在看到儿子这样的状态,南怀瑾的父亲觉得儿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料。
既然不能读书,那么总得有一个吃饭的本事吧?所以南怀瑾的父亲便将他派去商店做一个学徒,可是南怀瑾却说什么都不去,就这样几次吵架无果之后,南怀瑾说服了父母让他在家里自己进行学习。
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南怀瑾的父亲还专门为南怀瑾请来了一个博古通今的老师,这个人就是叶公恕。
在那个年代,成婚都比较早,因此南怀瑾17岁的时候,便和他的姨表姐结婚,还有了一个儿子;在在儿子出生后,南怀瑾突然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份事业才能担得起家庭的重任,所以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年,南怀瑾离开了家乡准备去闯荡一份事业。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南怀瑾去学习的地方竟然是浙江的一个国术馆。也许是有天分,在来到国术馆学习武术之后,南怀瑾不但成功毕业,还获取了武术教官的资格,这可能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接下来,刚刚20岁的南怀瑾就遇到了战争时期,而南怀瑾也好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从小学习不好的他,很意外的考上了中央军校的政治研究班,毕业之后顺利的来到了中央军校担任军官教育员。
南怀瑾的前半生好像和他日后的发展不沾一点边,学习不好,担任武术教官,不过就在1943年,南怀瑾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的人,这个人就是袁焕仙。
在袁焕仙认识南怀瑾之后,他便带着南怀瑾一起前往重庆去见到了当时禅门的虚云老和尚,而就在那之后,南怀瑾成为了维摩精舍的第1任弟子,这也是他接触佛学的开始。
人生身份的转变就位
在开始潜心参悟禅道的时候,南怀瑾的家庭也发生了剧变,随着1949年的到来,南怀瑾一家人从大陆迁到了台湾,南怀瑾因为多年来潜心禅修,也开始经历身份的转变,到了台湾之后,台湾多家著名大学开始邀请南怀瑾为他们进行讲学。
不过遗憾的是,此时南怀瑾最担心的事情并不是他的学问,而他的生活。南怀瑾来到台湾之后已经基本没有任何生活收入,即便有人请他讲学,收入也很微薄,无奈之下,南怀瑾只能选择出书。
可因为南怀瑾出的作品都是靠近佛学的东西,所以出了多本书之后,依旧无人购买,这个时候南怀瑾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台湾地区航运业的老大杨管北。
杨管北也是一个热爱禅道之人,虽然他有着自己的庞大产业,但他依然选择在人生的晚年放弃所有的产业,潜心研习打坐,而他的这个举动让南怀瑾看到了希望,南怀瑾足足花了6年时间才征服了杨管北。
从这一刻开始,南怀瑾开始名气大增,很多江湖人士开始纷纷前来向南怀瑾求道,甚至台北的中国文化大学创始人也聘请南怀瑾来学校之中当教授。
不过随着南怀瑾的名气越来越大,对南怀瑾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敖。李敖曾经专门分析过南怀瑾,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南怀瑾最多只能算上是一个佛学理论家,他根本配不上文学家这个称呼,而后更是有北大教授说:“南怀瑾的书只配一些不懂文学的文盲去看”。
南怀瑾一生著作良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楞伽大义今释》和《楞严大义今释》,这两本属于纯佛学著作,确实。当年听他讲课,买他著作的是大有人在,即使是现在,很多台湾地区的政治及财经界人士也仍是他的忠实听众。
结语:
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虽然南怀瑾先生的作品被很多人讽刺“不够文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学作品本就应该足够普及,让很多知识水平不够的人也能够参悟,这一点放在文学作品当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反而那些满口“文学”的人,他们所写出的作品晦涩难懂,过分卖弄技巧,毕竟对文学作品来说,深入人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