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瑞典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无意间发现,1950年时豺狼座方向的还存在一颗恒星,现在却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一现象发现后激励了无数天文学家们的兴趣。
于是在2017年,天文学家们成立一个名为“Vasco(百年观测)”的观察项目,就是对比现在和以前的天文照片记录,来研究此类现象。天文学家们将20世纪50年代的星表与最近的数据集进行比较,结果在最新的观测数据中发现了共有100多个恒星神秘的消失!
在宇宙中,恒星是一种常见的天体,是指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形发光等离子体,同样恒星也要经历诞生、发展、衰亡到转化的演变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生命周期。
以太阳为例,宇宙早期有着许多星际弥漫物质,被称为星际云,而太阳就是由星际云形成的。在星际云中,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收缩, 同时, 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会产生膨胀压力。
然后在质量较大、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 万有引力大于膨胀压力, 于是星际云在自吸作用下收缩,周围的物质开始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漩涡,而这片星云的密度也是在不断增加的,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大,有一道气柱喷射而出,最中心的地方就会形成一颗恒星。
太阳的生命周期:幼年时代——主序是以前的阶段;壮年时期——主序星阶段;中年时期——红巨星阶段;老年期——白矮星阶段。
恒星是需要通过核聚变来对抗引力,那么核聚变的原料总会有用完的那一天。以太阳为例,科学家预测太阳的寿命还剩下50亿年,那么50亿年之后太阳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首先就是红巨星阶段,太阳中心的氢基本上都已经聚变成了氦,这个时候太阳中心的温度已经不足以使氦发生聚变,没有了能量的太阳就会向外辐射能量使温度降低。
而在辐射的过程中,压力小于引力,使其继续收缩导致中心温度升高,而外层剩余的氢气就会发生聚变反应,猛烈的聚变会使外层物质突破引力约束,快速膨胀并冷却,表面的温度变得低成为红色。
其次就是白矮星(当一颗恒星中心球的质量小于太阳质量的1.4倍,被称为白矮星),太阳的持续收缩引发了氦核的聚变,形成了碳和氧,使太阳变成了一个碳氧中心球,此时已经不会再发生聚变了。
当恒星中心球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1.4倍,就会形成中子星(恒星中心球会继续收缩,温度也可以使碳聚变发生,碳聚变释放的高温高压足以抗衡收缩引力,使恒星再次达到平衡状态。
但是由于温度太高,聚变反应会使碳很快用完来进行下一次引力收缩。由于碳聚变产物是铁,当中心球聚变成铁之后,就预示着燃料也用光了。
此时聚变将会停止,中心球就会迅速坍缩,导致温度突然升高,此时铁原子将会被打碎成中子和质子,然后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子,这时整个中心球就是中子,所以称为“中子星”(是恒星的尸体)。而在中子星形成时,会出现一次回光返照的现象——“超新星爆发”。
恒星消失的可能。
那么就是说当一颗恒星消逝的时候,会像超新星爆发一样显示出明亮的光,或者像白矮星一样,静静地消失在散发着温柔光芒的余烬中,但不会停止发光,而这些消失了的恒星却无缘无故说,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可能。
于是有很多科幻迷看了《三体》之后,对“黑暗森林”理论提出了质疑,罗辑发现了“黑暗森林”理论的奥秘,于是就对恒星发射咒语,罗辑发射的咒语,把一个星系的坐标暴露出去,借高级外星文明来毁灭掉这一个星系,因此就有很多人怀疑这100多颗恒星的消失与外星文明有关。
相信大家都听过“戴森球理论”,这是戴森为了寻找外星高度发达的文明而设想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该理论中,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星球自身的固有能源会被耗尽。
而这个时候文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将越来越多,因此对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来说,最佳的理想方案便是大量地采集自身恒星的能量,来捕获其大部分能量,从而维持自己文明的发展。
而戴森球就是在“戴森理论”中提出的,是二级文明的标志性装置,可以将恒星释放的能量利用起来,从技术上讲,可以解释恒星突然消失的原因。
总结。
其实对于恒星消失是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但需要明白的是,这些恒星的消失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外星文明的存在,不管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与外星文明有关。由于我们对宇宙了解实在是太少了,有些目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我们还处在学习宇宙的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