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孕婦吸菸率高達4%!美國肺癌病死率下降了,主要原因就是它…

美國肺癌1990-2015年肺癌病死率下降主要歸功於菸草控制


1996年,美國癌症學會為美國的抗癌實踐設定目標,計劃到2015年將癌症病死率下降50%。

2016年發表在《臨床腫瘤雜誌》的文章分析了這一目標的完成情況。

結果表明,1990-2015年,美國癌症的病死率總體降低26%,其中男性降低32%,女性降低22%;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肺癌病死率自1990年開始下降,男性下降了45%,女性下降了8%,並將其主要歸功於菸草控制。


戒菸藥安全有效 不會增加神經精神系統不良事件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關於戒菸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試驗,EAGLES研究在全球16個國家、140家中心招募受試者8144例。

結果表明,與尼古丁替代療法(NRT)和安慰劑相比,伐尼克蘭、安非他酮安全有效,且不會增加神經精神系統的不良事件。


藥物配合行為療法的戒菸干預更為有效


發表在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的系統回顧分析了藥物配合行為療法進行戒菸干預的有效性。通過文獻檢索、篩選、閱讀、整理與Meta分析等步驟,研究認為,相比於對照組,藥物配合行為療法的戒菸干預更為有效(OR=1.83, 95% CI 1.68 ~ 1.98),其中在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干預(OR=1.97,95% CI 1.79 ~ 2.18)優於在社區進行干預(OR=1.53, 95% CI 1.33 ~ 1.76),但是存在研究質量低、偏倚可能性大等不足。

我國孕婦吸菸率高達4%

在中國5個地區16家醫院2345名孕婦中進行的一項橫斷面研究發現,孕婦吸菸率為4%。

亞組分析結果推薦,今後孕婦的戒菸干預需針對教育程度高、居住在農村以及配偶母親抽菸的孕婦。


吸菸者大腦結構和功能均發生了改變


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吸菸者戒斷的腦結構和功能影像學研究”與國家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針灸戒菸研究”,中日醫院菸草病學及戒菸中心使用基於體素的形態學方法、分數低頻振幅、血氧水平依賴、功能連接等技術,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兩個角度,開展菸草依賴的中樞機制系列研究。


結果表明,吸菸者可出現明顯的大腦結構改變,表現為灰白質萎縮並隨吸菸量的增多而加重。


同時,吸菸者的大腦功能亦出現變化,表現為額葉、顳葉、邊緣葉的靜息態神經活動異常,特別是島葉-眶額皮質、島葉-額上回、島葉-顳葉的功能連接顯著降低,並與尼古丁依賴程度呈負相關;針刺可通過“腦島-前扣帶回”通路調整前額葉皮質小腦和視覺皮層的神經活動,達到緩解吸菸渴求、抑制吸菸衝動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