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引言

朝代興替間文化的交融,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革新,我國古代王朝以文化築基,以強盛國力為目標,促成了繁榮之景象。而文明和繁榮也吸引了一些小國的關注,這樣的影響力其實彰顯著大國風範,也讓文明的交融腳步加快。

其中一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皇帝厚葬,300年之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提到蘇祿國很多人都未曾聽聞,蘇祿國的轄區在現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一帶,我國的古籍中有對蘇祿國的描述。古籍《島夷志略》中有:“蘇祿,其地以石崎山為保障。”這也是蘇祿國曾仰慕我國文明的力證。

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01

明朝國力鼎盛之際,華夏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的蔓延,對周遭國家也形成了輻射之勢,蘇祿國就是其一。帶著對華夏文明的欽慕,蘇祿國王率領王公貴族跋山涉水,朝貢大明王朝。

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峒王、西王及其部下宗族共三百四十多人,形成浩蕩之勢,決心前往中原一睹華夏風采。明成祖以禮相待,不僅冊封其為國王,同時還賞賜各種器物,即便是隨從、國王子女姻親也悉數受賞,明成祖的真誠禮數以及慷慨之心不難看出。而對國王自然賞賜尤甚,紗帽、金鑲玉帶等等珍貴禮物賜予,展現厚重恩情。

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02

蘇祿國王受此恩賞,還在中國停留二十七日,待到啟程回國之時自是戀戀不捨,明成祖再度拿出明主風範,恩賜三王麒麟衣、大量黃金等珍貴財物,如此待遇怎麼能輕易忘懷?但回國途中卻發生不測之事,東王在山東德州因病離世,明成祖聽聞率人將其妥善安置。接風洗塵、隆重送行再加上料理後事,這些舉動均以禮相待,也不負蘇祿國眾人跋山涉水之辛勞。

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蘇祿國王墓

明成祖按照中原禮節,向東王長子發出敕諭,言辭殷切,態度誠懇,在感懷東王逝世的悲痛心理外,還在敕諭中封東王長子為蘇祿國東王,並督促他秉承忠貞篤實,關懷子民。明成祖的這一敕諭在蘇祿國仍舊有效,正如中原天子冊封藩邦皇位那般,在中國歷史中很常見。古人在思想中將天子視為上天之子,而順從天子之令是順從天意的表現。

03

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止,轉眼300多年時光逝去,蘇祿國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奏請一事,談到永樂年間入朝經歷,希望能夠修復先祖墳塋,雍正皇帝恩准蘇祿國王的請求。而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蘇祿國王進貢時懇求國內戶口人丁悉數錄入中國戶籍內,乾隆皇帝卻婉轉拒絕,認為蘇祿國已經在“統御照察之內”,不需再遣送戶籍圖冊。

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乾隆

乾隆皇帝的拒絕並未讓蘇祿國的請願實現,但是能夠從蘇祿國的行動和請求中不難看出,在中華文化的感染下,蘇祿國有著歸順之心,即便是已經有朝貢關係,但是仍舊不滿足,想要全民加入我國國籍。雖然不能夠目睹蘇祿國王的懇切,但是從字裡行間中也能夠看出中華文化的魅力,讓我們為之震撼,不免感慨良多。

小國國王死在山東,被我國厚葬,300年後,舉國申請加入我國國籍

結語

當我們在緬懷過去的盛世王朝時,也應認識到如今社會中應有的建交態度,並從中總結出真意。我國仍舊保持著寬容的態度在國際立足,藉助文化和國力,讓國際影響力形象愈發深遠。古往今來文明的交融,讓文明在歷史的推進中不斷生出新面貌,這是時代的特點也是文明的進步,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積極接納和創新,應該是我們對待外來文明的態度。

參考資料:

《島夷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