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消化道潰瘍“元凶”,一不留意就引發胃癌

消化道潰瘍是消化道黏膜上的開放性潰瘍,常見的發病部位是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之前,真正病因一直不為人們所知,其中最能讓人接受的一種說法就是壓力大,除此之外還有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NSAID),比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但現在真相已經揭曉了,消化道潰瘍主要是細菌感染導致的,這種細菌叫作“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喜歡藏匿在括約肌周圍的螺旋形細菌。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 感染幽門螺桿菌能增加胃癌的患病風險。但全球各地胃癌發病率有很大差異,日本山形縣的胃癌發病率是美國洛杉磯市的14倍。這是否可以反映出不同國家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不同呢?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除了幽門螺桿菌,胃癌的罪魁禍首似乎是硝酸鹽。胃酸分泌較少時,硝酸鹽在胃中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與氨基酸反應(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形成致癌物質。

蔬菜是人們主要的硝酸鹽來源,那麼多吃蔬菜是否會導致患胃癌呢?答案是否定的,絕對不會。多吃蔬菜水果可以預防胃癌,每週吃5~20份水果蔬菜的人比一點也不吃的人患胃癌的風險要低一半。醃製肉類和魚類也需要用到硝酸鹽,經常吃風乾或者醃漬的肉類和魚類的人患胃癌的風險高於常人(比如日本人)。含有太多鹽分和硝酸鹽的食品會直接傷害胃黏膜。

看來不同國家胃癌發病率與飲食和感染幽門螺桿菌情況有關。如果肉乾和魚乾吃得太多,胃中致癌物含量也會超標,進而導致鹽和幽門螺桿菌引發更加嚴重的炎症。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鹽就能抑制炎症,中和可能致癌的物質,防治胃癌。

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應該注意什麼呢?對於潰瘍患者來說(實際上沒有潰瘍的人也是如此),應該有節制地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此外,非甾體類消炎藥不能空腹服用。有不少人空腹吃布洛芬,這種酸性藥物不但直接損傷胃黏膜,而且會間接引發更可怕的問題。非甾體類消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消除體內炎症,但前列腺素也能“激活”胃中的黏液保護層。所以說這種藥物讓胃黏膜與胃酸直接接觸,造成傷害。最近人們發現,阿司匹林不但能引發胃潰瘍,還能導致胃腸穿孔(胃壁和腸壁上開了個洞)。

有些食品,尤其是口感辛辣的,也可能會刺激胃。消化道潰瘍患者最好離這些食物遠點,否則會造成病況惡化。

資料來源:《BBC人體如何工作》,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由南京醫科大學副教授李敏進行科學性把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