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电影作品

/ 如骅电影馆

姜文,中国内地乃至整个华语影坛最优秀的演员和导演之一,兼著名编剧和剪辑。

作为演员,姜文先后与“二谢(谢晋、谢飞)”合作,出演了经典影片《芙蓉镇》和《本命年》;与张艺谋合作,塑造了《红高粱》中的余占鳌,《有话好好说》中的赵小帅等经典影视形象;与周晓文合作,在《秦颂》一片里展现了一个“霸气外露”的秦始皇;其早年主演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更是万人空巷。自1985年出演溥仪至今,可以说姜文作为一个演员是极其出色的,其精湛的演技和超强的可塑性一直为人称道。

而作为导演,姜文在华语影坛的影响力似乎更胜一筹。从1993年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迄今为止将近30年的时间,也不过6部长片,然而每一部作品上映以后都在国内外影坛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并且频频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颇丰。

姜文的每一部电影都是独一无二的,包括题材、剧情、台词和风格等等。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某一段情节和画面或许似曾相识,但是在姜文的编导下,往往别趣横生——而且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式的趣味,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影评人或者电影发烧友痴迷姜文作品的原因所在,尽管姜文的外貌粗犷硬朗、“霸气外露”,但他的电影不仅“个性鲜明、独树一帜”,更是表达细腻、天马行空,将浪漫主义拍到了极致。

有的像一首长诗,有的像一篇散文,或充满野性,或讲述迷惘,时而叫人欣喜,时而叫人彷徨。看他的电影,如同新近结识的恋人之间的一场浪漫的约会,内心充满了期待,过程中不断的有惊喜,尾声处又叫人回味无穷。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导演、演员姜文

根据姜文的电影其实你很难将他划分到某一个具体的阵营里,比如说以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又或是以贾樟柯、娄烨、管虎、宁浩等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究其原因,姜文在华语影坛是一个“另类”,另类到甚至不能为其某一部作品打上一个世俗的标签。

举个简单的例子,根据一段提示或者一个题材写一篇命题作文,比如说走在马路上看到了一位正在哭泣的孩子,原来他与父母走散了,需要你的帮助。

假如是张艺谋来拍,很可能会按照《活着》或者是《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写实风格创作一篇中规中矩的满分作文;

假如是陈凯歌来拍,有可能会写的更加诗意和感性,创作一篇不注重故事本身,而重点关注人物内心的高分作文;

假如是冯小刚来拍呢,这位讲故事的高手也许会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个通透,情节上时不时还带一点风趣和幽默,可读性和趣味性上更加分;

最后一旦换成了姜文来拍,这故事发展就不好说了。也许他会将故事的焦点放在走失的孩子身上,继而写到他的父母,从夫妻二人的感情又联想到这个时代。不同的阅卷老师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会判一个满分,也许就是个零蛋。

这就是姜文,一个不会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却又可以把故事讲出新意的导演。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姜文作品《一步之遥》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冯小刚关于姜文的评价,大意是其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如何克制与收敛,总想在一部电影里,处处彰显出自身无与伦比、溢出银幕的才华。

这句话既是褒奖又是良言,事实上这也是姜文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去单纯地评价对与错,只是透过姜文的电影看到了一个热衷于表达并“极度自我”的导演而已。

就像我开篇说的,在姜文的电影国度里,他就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 所以他才能拍出勾起一代人回忆,影响两代人青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 所以他才能拍出引发巨大舆论的《鬼子来了》,以一个大胆而独特的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和那些人;
  • 所以他才能接受来自于上帝的礼物,拍出了那部观众“倍加困惑”,却自我满意的《太阳照常升起》;
  • 所以他才能拍出一部“赌气式”的商业巨作《让子弹飞》,站着还把钱挣了;
  • 所以他才能再一次放飞自我,拍出了一部“眼花缭乱、五彩斑斓”的《一步之遥》;
  • 所以他才能拍出一部好看的《邪不压正》,书写了一段别样的民国传奇。

当然了作为姜文的一名忠实拥趸,如骅也不是喜欢姜文的所有电影,更不敢说看懂了每一部电影,因为姜文的电影里掺杂了太多自我的东西——看法、审美和一点点的“恶趣味”。

接下来小编将结合姜文的作品,从创作理念、影片立意与观众反应等三个方面浅析一下这位先锋导演姜文与他的电影。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邪不压正》经典台词

创作理念:一点有意思的灵感引发的创作冲动

电影《邪不压正》里有一句不怎么起眼的台词,但是用来形容姜文关于电影的创作大概是很合适的。

“这么说吧,就是为了这点儿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

换句话说,也许就是有了那么一个有意思的灵感和念头,我才拍了这部电影。

看过姜文的诸多采访,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活的明白、想的透彻但是却不容易被看懂的人。他所说的话字里行间似乎都透着真理和智慧,可是你细品,却又感觉什么都没得到。

所以对于姜文这样一个充满着表达欲望和思想极度活跃的电影人来讲,一旦碰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就像是点燃了导火索,他会彻底释放自己的创作欲望,并且遵循自己的完美主义,来拍一部叫自己满意的电影出来。

姜文的电影几乎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但是成片内容却又和小说原著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姜文需要的只是小说中的某段情节,或者是某一种符号。他往往会将拿到手的小说改的“面目全非”,继而“强迫”编剧团队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就像剧本前后折腾七稿的《太阳照常升起》,与原著《天鹅绒》几乎没什么关系了。

再举一个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例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尽管其中的人名和框架还在,但是经由姜文的“润色与加工”几乎成了姜文的自传式作品。

姜小军变成了马小军,马猴还是马猴,爱折腾、爱逞强,内心又那么敏感的大院儿子弟,那一段特殊的岁月和青春如同像是一股夏天的热浪向我们涌动过来,熟悉又陌生,叫我们怀恋又迷惘。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影片立意:你可以说没看懂,但是不能说看不见

姜文不只一次地说过《太阳照常升起》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甚至提起来的时候表情颇为自得。

比较遗憾的是,自诩为一名业余影评人的如骅,对于这部电影恰恰看的不太懂,有那么一点云里雾里的困惑。可是观看的过程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是津津有味,我只是简单的带入自己的理解,欣赏着那些台词和表演,迷恋着那些充满想象力和肆意奔放的镜头语言,这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其实如骅本人一向不怎么热衷于对于某一部所谓的神作做过分的解读,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高中时代,去硬着头皮解一道阅读理解题。最后得出的答案还未必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所在。

这一点对于姜文的电影更显得合适,因为姜文与其他导演不同,即算是他对于某一段历史或者某一种现象抱有什么看法,从来不会在电影里明说,至少是在台词里不会说出来。

纵观姜文的所有作品,每一部都有一个关键词,你可以看出来,但是未必看的懂。那是因为姜文任性地加入了关于自我的许多想法在里面,须知看懂一个人本来就是一件理论上才能实现的事,何况我们本来也没有长久的接触姜文。

很有意思的一点,众多访谈节目也好,观影交流会也会,姜文在面对关于自己的作品某些提问时,往往笑而不答或者转移话题,几乎从来没有正面做出过揭开谜底式的解读。

也就是说,姜文在某一部作品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或者喻意什么,从来不会明说。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坦诚,有些事儿一旦说破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观众带着一点自己的理解去看他的电影,其实本身就挺有意思。

以《鬼子来了》举例,不给你讲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概念,就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讲述战争时期的人众生百态,那电影里所出现的各个国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胆小、愚昧和奴性等等。最直白但也最痛彻。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电影《让子弹飞》

观众反应:我想拍就拍,不想拍就另说

一旦观众或者市场将某一部电影打上文艺的标签,这部电影多半就是叫好不叫座。

往好听了说这叫“曲高而和寡”,往现实了说就是导演有自己的固执,就可着自己喜欢的风格拧着拍。譬如贾樟柯、王家卫、娄烨等等。

姜文怎么说呢,这位生在唐山长在北京的中戏演员,其个人丰富的经历和内心炽烈的想法都注定了其与众不同。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捣鼓出一部充满戏剧冲突,情节跌宕起伏,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根本不叫事儿,关键是这个拍出来没意思。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他的四十岁的礼物,而一度打破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的《让子弹飞》则是送给观众的礼物。

我们不知道是该感谢姜文还是责备他,但是你得承认,姜文就是有这个底气和实力,“站着还把钱挣了”!

姜文的创作初衷有考虑观众的反应吗?是否看的懂或者是不是他们最想看的?我想是有的,姜文骨子里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相反可能还要比绝大多数人清醒。

这里面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姜文本着“自私又自我”的原则,拍出一部自以为很满意的作品,才觉得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的一番折腾。

这么说吧,电影这一大众艺术对于姜文来说是极其幸运的,可以在有生之年拍出自己想拍的东西。而对于热切期待的影迷来说又是矛盾的,你永远无法预料到他的下一部作品拍什么怎么拍,可能是惊喜也可能是唏嘘。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文末结语

一篇短短的文章三五千字其实根本说不清楚姜文,哪怕是针对其某一部电影都讲不透彻。

作为一名细节上精益求精的导演,姜文常常讲的一个词叫七成,电影拍出了七成,台词讲到了七成就够了。这应该算是一种谦虚,也是一种务实的创作态度吧。毕竟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情呢,给你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件事儿也做不到完美,“凡事太尽,势必早尽”。

姜文的电影一方面极富想象力和穿透力,另一方面又因“用力过猛、过度自我”叫人难以看懂,这真是一种很矛盾的所在。但是有一点,姜文电影本身无论你看懂与否,其中的台词和镜头语言一定很好看,绝对不至于“同流合污、粗制滥造”,这也是姜文的固执与坚持。

我们喜欢姜文的电影,很大一个原因便是这个点,姜文勾住了观众的好奇心,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惊喜。

按照姜文的拍片速度,有生之年其作品最多可能还有三五部,所以还能苛求什么呢,希望他健康长寿并且晚一点退休吧。


姜文:在我的电影国度里,我是肆意的、唯一的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