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作者 / 蔡凡

來源 / 智合

感謝廣州律協、深圳律協為本文提供數據支持。

廣州,自唐宋時就已對外通商。近代,廣州是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城市,領開放之先,其商業氣息千年不變。同時廣州的生活氣息亦濃厚,“一蠱兩件”的早茶是粵式慢生活的標誌。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佇立在蛇口的標語牌,是深圳發展故事的縮影。40年時間,從小漁村到蜚聲海外的大都市,深圳的“快”是舉世共睹的。

兩座緊挨著的城市,氣質卻迥異。城市特點也對社會、經濟和行業發展產生影響。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2020年4月1日,第5萬名廣東律師誕生,廣東成為全國首個律師人數突破五萬的省份。其中,廣州、深圳兩地的律師人數總和就超過三萬。

截至2019年底,廣深兩地各有律師15516人和14727人,規模基本相當。廣州律師人數略高於深圳,並從2010年起持續至今。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2010-2019年十年間,廣深執業律師人數增速相近,兩地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85%和10.00%。

從律師萬人比的數據來看,廣州每一萬人平均擁有律師10.14名,深圳則為10.96名,相差不多,並且都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與北京每萬人16名律師相比,還有一些差距。可見,廣深兩地的律師在未來幾年中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有句話說,廣州是廣東人的廣州,深圳是全國人的深圳。

這也體現在兩地的法律服務市場中。深圳律師隊伍中,外來人員比例略高於廣州。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深圳的高校數量少,經濟發展快速,對外地人才吸引力大。廣州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等全國排名前列的學校,為廣州各行業輸送人才。“在廣州,有很多律師會說粵語,但在深圳就很少。”華商律師事務所主任、首席合夥人高樹說。

深圳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客商遍地,移民的人口特性造就了其獨特的包容性和創新優勢,這與廣州強烈的區域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深圳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和創新企業也激發了當地的市場活力,包括律師行業。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深圳的律師業務更多是大項目,並且和全國之間有交易合作。”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郭重清說。兩人都認為,深圳的律師行業發展帶有更強的創新性、開放性,廣州則對廣東省內的業務輻射能力更強。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2019年,深圳由經濟特區躍升為先行示範區,提升其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深圳更多面向全國,現在側重點可能還面向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東廣悅律師事務所主任黃山說,“但從行業受益來看,廣州和深圳暫時還沒有明顯差距。”

業務類型上,廣州是省會城市、省高院所在地,政治資源、司法資源更為豐富,爭議解決業務優勢顯著,不少在深圳的案件也要前往廣州開庭;毗鄰香港的特區深圳是全國的創投熱土,金融與資本市場業務、科技創新類及相應的知識產權業務更為突出。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廣州律師行業創收57.2億元,人均創收約41萬元;深圳則為67.46億元,人均創收51.36萬,分別高出廣州10億元和10萬元。

過去九年間,深圳的律師行業創收持續高於廣州,律師的人均創收亦是如此。

“這與兩地法律服務市場的特點有關。”高樹表示,深圳作為特區,其律師業務面向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廣州是省會城市,對廣東省內市場的輻射能力更強,帶有明顯的本土化特點。

“目前的行業情況是深圳客戶群體的支付意願高於廣州。”黃山認為,收入差別可部分反映當地市場的消費意願,但兩地律師業的總體格局並沒有很大差別。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由上圖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2010-2014年五年間,兩地的創收差距逐步縮小,2014年最為接近;但在這之後,深圳的律師行業創收增長明顯提速,兩地差距逐漸拉大。

廣州的創收增速更為平穩,其八年間的年均增長率為18.94%,而深圳在2010-2014年呈波動性增長。2014年之後,兩地的創收增速均有提升,但深圳表現更為強勁。2014-2018年,廣州的年均增長率為23.46%,深圳則達到了25.97%。

從最近數據來看,相比於上一年度,兩地增幅都比較大,2018年廣州的律師行業創收增長了21.7%,深圳增長了20.19%。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廣深兩地的經濟體量都很大,但其法律服務市場有諸多不同。

“錦天城深圳分所開設以來,但涉及廣東省內的業務並不多。”郭重清表示。2005年,錦天城開設了深圳分所。發展至今,深圳分所的執業律師已超過200人,2019年度創收近4億元,規模和創收體量僅次於錦天城上海總部。

“另一方面,在廣州如此大體量的爭議解決業務中,錦天城作為規模所,卻沒有在當地開設分所。這從全國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是不合理的。”郭重清說。2017年,在深圳分所開設12年後,錦天城廣州分所設立。

事實上,在2010年之前,全國性律所較少在廣州設立分所,而更多的將佈局點放在了深圳。瀏覽下表就可看出,除了個別律所外,深圳分所設立時間基本要早於廣州。而部分尚未在廣州設點的律所也已在深圳佈局了,如通商、天達共和、環球等。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截至2019年底,廣州市律師事務所770家,其中合夥所約佔72%,個人所約佔28%;深圳市律師事務所909家,其中合夥所約佔69%,個人所約佔31%。

深圳比廣州多了139家律所,但在五年前,深圳律所數量一直略低於廣州,第一次反超出現在2015年。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2010-2019年十年間,深圳律所數量的年均增速高於廣州,其年均增長率為10.87%,廣州則為8.13%。而在近六年來(2014-2019),深圳律所數量的年均增速達到了12.08%,廣州則依然維持在8%左右。

兩地的律師人數相當,但深圳的律所數量卻略多於廣州。近年來,兩地的律所數量均保持一定增速,但深圳的增長勢頭更猛一些。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粵港澳大灣區以其傲人的經濟體量吸引了眾多京滬大所前來開設分所,並將之視為佈局重點。

“這給廣東律師業發展傳遞了一個好訊息。”高樹表示,無論是加強律所的戰略構建還是提升律師隊伍的專業能力,外地律所進駐帶來了更多交流與融合。但也給本土律所帶來一個新課題——如何迎面競爭?

“一些本土律所翻牌變成分所,在此局面下,如果不建立本土的律所品牌,全部變成全國性律所的分所,那麼廣東律師業是否可能被空心化?”高樹說。

“2010年盈科進駐廣州,之後南下廣州佈局的全國性律所明顯增多。”黃山回憶道。近幾年,像錦天城、競天公誠、康達等京滬大所陸續到廣州設點,大所數量驟增,這給本土律所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包括當時剛創立兩年的廣悅。

大所具有顯著優勢,品牌能力普遍比本土所優秀,其全國佈局基本完成,平臺內部的業務合作也更廣泛更成熟。

大所進駐,最直接的影響是人才流失。尤其是規模性律所,其廣州分所開設前後會導致一批本土所的中青年骨幹律師轉所。一旦人員流失不能補回,會對本土所造成很大打擊。

如何在大所南下的激烈競爭中殺出重圍?

黃山表示,很多大所整體實力強,但也存在部分人員素質不齊的情況。本土所若在某些細分領域佔據頭部,並保持市場佔有率,便可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尤其在廣州,海事海商、互聯網產業、房地產等業務居於全國前列,能夠催生這些領域的優秀本土律所。

創業之初,廣悅就定位於高端商事業務,以一體化管理模式,打造堅強的“(合夥人)利益共同體”和精英化的人才隊伍。堅定不做傳統的提成制律所,黃山將這一對策稱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表示,如果採用傳統提成制,不管是與南下的京滬大所相比,還是與本土規模大所競爭,都不具備優勢。

高樹認為,本土所要建立自身的防禦陣地,建構自身的發展體系。在大灣區全國各地乃至境外的律所共同發展的環境中,相互借鑑更好的發展理念。本土所不僅要塑造自身品牌,更進一步的是“走出去”,在開放的世界中,把市場越做越大。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作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量級選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備受矚目。

大灣區“9+2”城市群的發展趨勢下,將會加速城市分工。郭重清認為,利用各市優勢跨地作業的經營方式會催生大型集團企業。

這類企業客戶的法律服務需求也是跨地域的,並且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律所需要多網絡渠道為其提供服務,發揮各辦公室、各業務部門的專業優勢,提供平臺統一的服務標準,並減少客戶與各辦公室間的溝通成本。

“廣州分所、深圳分所、香港分所以及香港分所與史蒂文生黃律師事務所的聯營,構成了錦天城的‘3+1’,相互協調,為珠三角的集團客戶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

經過兩年多發展,錦天城廣州分所的律師人數已過百人。郭重清表示,下一步廣州分所會吸納合夥人團隊增強其業務實力,例如海商海事、國際貿易相關的爭議解決、知識產權等業務領域。廣深兩地辦公室發揮各自優勢,兩相呼應,在珠三角法律服務實踐中繼續深入。

“雙輪驅動,協同發展”,是高樹對廣深兩地律師業發展的思考。無論是律師規模還是市場體量,廣深兩城的總和在全省的佔比都超過大半。“但在此前,廣深兩地的律師業並未建立良好的協同發展機制。”高樹表示,大灣區發展強調區域協同,這也是華商發展的重要戰略,通過協同合作實現“1+1>2”的效益。

3月29日,華商法治營商環境研究院暨華商法治營商環境廣州研究院正式揭牌,這是全國首家以律所發起成立的法治營商環境研究院。

“兩個研究院同時在深圳和廣州設立,並且研究院接受了廣州市政府的委託,開展營商環境測評、優化等業務。我認為這是協同發展的一個典範。”高樹表示,2019年12月成立的華商林李黎(前海·廣州)聯營律師事務所,也是華商為了區域法律服務業進一步融合,作出的重要佈局。

今年3月,廣悅迎來王敬、王偉聖、符拉利、趙碩等20餘位合夥人、律師團隊合併。其中,王敬是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的創始合夥人,連續多年被評為《錢伯斯亞太指南》“海商海事”領域“業界賢達”。

“這是對廣悅涉外業務領域的補強。”黃山表示,廣悅原有團隊以國內業務為主,王敬是國內海商海事領域的領軍人物,隨著他及其他律師的加入,將搭建起廣悅的涉外法律服務板塊。

“與此同時,廣悅的律所定位也從‘只做複雜商事訴訟’調整為‘打造大灣區一流的涉外商事法律服務平臺’。”

黃山說,廣悅將繼續通過橫向合作的方式擴展業務領域,吸引更多行業內的領軍人物共同建設平臺。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涉外、互聯網及高新科技、金融與資本市場、爭議解決等業務領域發展趨勢明顯。此外,廣悅也計劃今年在深圳開設分所。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廣州和深圳,一個是千年商都,一個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儘管廣深現在律師人數、律所數量或行業創收,與北上相比都還有一些差距。但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廣深律師業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灣區雙雄:廣州、深圳法律市場的十年競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