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為何選擇定都杭州而不是六朝古都的南京?

燕趙節度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多,主要還是軍事壓力的問題。

就選擇臨時首都來看,在宋代明顯是南京更為有利。

因為南京地處長江下游,不但背靠長江運輸線,也在大運河傍邊。如果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不但交通極為便利,而且距離金國控制區並不遠,便於將來的北伐主攻。

只要宋軍有一定的兵力,扼守淮河一線,拱衛長江外圍,南京就是安全的。

同時,江淮一代地形複雜,不利於金國騎兵發揮威力。

還有,當時宋軍水軍的實力比較強,強於金國水軍,防禦上還是有把握的。

而杭州雖然比較富裕,但位置比較偏僻,處於京杭大運河的終端,向東就是大海。

在運輸落後的古代,首都的位置不能太偏,杭州就差了一些。

可惜,以上都是廢話。

因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完顏宗弼(兀朮)揮師南下,攻破南京,直逼杭州。

宋高宗為了避難,乘船躲到海上,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

金軍由於所到之處到處遭遇抵抗,加上女真人不適應江南潮溼氣候,出現大量傳染病。

金兀朮被迫撤退,又被韓世忠、岳飛等人攔截襲擊,好不容易才放棄杭州、南京撤退黃河流域。

那麼在宋高宗來看,位置較為偏僻的杭州尚且難以抵抗敵人的攻擊,何談長江邊上的南京。

杭州好歹距離長江還有一段距離,可以用來預警。最慘情況下,宋高宗上船還可以逃到海上。

但一旦金軍大局南下,打到長江邊上,距離南京就只有一條長江。長江雖寬闊,使用渡船也就1個小時可以渡過,軍事上來說太危險了。

實際上,後來完顏亮大局南侵的時候,大軍也殺到了長江邊。

如果當時南京是首都,肯定又會全城大亂甚至要撤離了。


定都杭州,歸根結底在於宋高宗對於北伐不抱希望,只希望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薩沙


靖康二年,金兵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遣康王趙構為和談使臣,出使金營求和,趙構走到河北磁州時被當地守臣宗澤勸阻留下,沒有去到金營。不久後開封城破,徽欽二宗以及一票皇族全部金兵俘虜。趙構因為不在城內,因此躲過一劫。等到金兵北返後,趙構便成了北宋直系皇族中唯一的倖存者。於是在同年五月,趙構在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市)即位為帝,重建宋朝,歷史上被稱為南宋。



宋高宗趙構剛繼位的時候,其實時局並不是特別的惡劣。首先是女真當時並沒有全盤吞併宋朝的計劃,黃河以南和關中地區仍然掌握在宋軍手裡;其次是女真人不適應南方的天氣,金軍南下要挑氣候,並非是全天候不間斷的,一般要等秋高馬肥,也就是在秋冬季節金兵才會南下。宋軍有絕對充足的時間做準備;再者當時宋廷有李綱、宗澤等大臣堅持,宋軍在抗金方面頗具成效。並且金軍控制的黃河以北也頻繁有民軍起義,金國的統治並不穩固。

因此宋軍當時只是缺一個有魄力的統帥,領導他們與女真作戰。如果當時這個統帥能稍微硬氣一點,不奢求有秦皇漢武之氣勢,哪怕是有孫權的野心,南宋後來也不至於在國號前面加那個“南”字。

然而趙構偏偏就是個膽子小的貨,商丘離黃河太近,他不敢待,於是跑路就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但是有個問題,往哪跑呢?當時主要有四種跑路的意見:西遷關中、南遷襄陽、南遷金陵、北上開封。至於杭州,當時壓根沒有人關注過。



首先宗澤提議的北上開封的建議被趙構直接否定。商丘他不敢待,開封就更不敢了;第二個被否決的是關中,雖然關中當時有北宋最精銳的西軍,且有山川險阻,背靠富庶的巴蜀,攻守皆宜。但是由於關中處在西夏和金兵夾擊的位置,並且距離東南財賦之地太遠,因此被趙構否決;第三個被否決的是襄陽。其實襄陽的位置非常的好,西可倚西北之兵、東可附東南之財。而且遠離前線,本身又據漢水為屏,實在遇到危險也能從容退到長江以南。但是襄陽的經濟不夠發達,趙構覺得不行,因此放棄。

先後放棄了開封、關中、襄陽之後,唯一可行的目的地就只剩南京了。當然了,南京也是個不錯的龍興之地,此地經濟發達、乃虎踞龍盤之地。此前有六朝都在此建都以抗北兵,甚至數次北伐,一度飲馬黃河。因此建都南京,也不是最壞的選擇。起碼在南京駐紮,能夠比較從容的控制江淮前線,如果有機會還能打出兩淮,收復山東等地。

於是趙構就選擇了他南逃的第一站——揚州



為什麼是江北的揚州呢?因為趙構想過江到南京,但是他又怕捱罵。畢竟黃河以南還有大量的州府掌握在宋軍手裡,金兵也沒有主動南下打他。如果他不做抵抗就跑到江南去了,前線的宋軍將士會怎麼想?各級官員會怎麼想?於是位於長江北岸,同時又非常方便渡江南逃的揚州,就成了趙構南逃的第一個落腳地。

其實駐蹕揚州也可以,如果趙構能在揚州好好幹,把淮河防線經營好,防禦金兵南下的問題也不大。問題是趙構沒這個想法,他害怕軍隊軍閥化,就把二十萬宋軍全聚在他身邊,也不管北方的警訊,導致淮河以北完全就是不設防地區。並且趙構一門心思的就想往江南跑,提前把孟太后送到了南京(宋哲宗皇后),並以看望孟太后為名渡江南下跑到江南溜達了幾個月,將南京升格為建康府,為自己以後駐蹕南京打基礎。

再之後,趙構還是不放心。他又把孟太后送到了杭州,自己也跑去杭州溜達了一圈,為自己以後南下杭州打基礎。

建炎二年秋,金兵大舉南侵,金兵渡過黃河之後,一路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等到金兵殺到了趙構的眼皮子底下後,他才恍然大悟,卻又全不知該如何抵抗,於是立刻渡江逃命。把二十萬大軍和滿朝公卿百官、滿城百姓都丟給了金兵。(據說這一次還把他給嚇陽痿了)




逃出揚州後,趙構先是逃到鎮江,接著再沿著現在的京滬鐵路南下,經常州、無錫和蘇州後抵達杭州。然而金兵當時並未渡江,趙構這麼倉皇出逃,又導致了宋軍在長江沿線的防禦立刻全崩。一些不滿趙構的士兵發生譁變,擁立他的兒子趙旉繼位,史稱苗劉兵變。後來趙構在勤王大軍的擁護下復位,並離開杭州前往南京,以謀求恢復對宋軍的全權指揮權。結果剛到南京不久,金兵就渡江南下。趙構這一次又是撒丫子跑路,立刻跑路到了杭州。並且把杭州升格為臨安府。

宋軍見皇帝特麼的都跑了,守長江的將士立馬潰散。於是金兵又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渡過了長江,直撲臨安。趙構見金兵殺來,再次撒丫子跑路,這一次跑到了越州,並將越州升格為紹興府,作為自己的行在。臨安則一度被金兵所佔領。再之後的跑路過程就不細說了,總之就是趙構在金兵追逐下連番改變駐蹕所在,最終飄到了海上,沿著東南沿海的海岸線在船上躲了四個月,完全就是不要臉了。如果不是因為金兵不適應南方的溼熱天氣,後來主動撤軍北返,估計趙構他能逃到廣州去!


金兵撤退後,趙構被嚇怕了。別說是揚州和南京,就連杭州他也不敢回。在紹興待了一年多後,他看見金兵是真的退了,又怕長時間不回杭州,他的大權旁落。便扯了一個理由回到了杭州。再之後,宋軍在岳飛、韓世忠、吳玠等諸將的努力下,抗金局勢大為好轉。因此在1136年,宰相張浚(不是那個奸臣張俊)建議趙構移駐南京,不過趙構沒有聽他的意見,而是聽從了另一宰相趙鼎移駐蘇州的建議。(蘇州跑路方便)

到了第二年,宋徽宗死訊傳到蘇州,張浚再次請求趙構駐蹕南京,宋高宗這才終於移駐到了南京,而這一次回南京,距離他上次從南京跑路,已經過去整整八年了。

移駐南京後不久,張浚因為淮西兵變的事情引咎辭職。於是趙鼎和秦檜這兩個奸臣就使勁給趙構上書,要求移駐回臨安。趙構表面上一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模樣,其實內心確實非常歡欣鼓舞,他接受了秦檜的意見。在1138年,趙構又移駐回了杭州,並在杭州修建宮殿,打算常駐。此後到1276年元軍佔領杭州,南宋再未改變行在所。

但是要求移駐南京的建議一直沒有停過。後來到了宋孝宗時期,仍然還有人跟孝宗提議移駐南京的事情。比如張浚被孝宗重新起用後,他就力主移駐南京。然而結果就是張浚被趕出朝廷,罷免一切職務。

有一個主戰派大臣因此經質問宋孝宗:“昔陛下曾許臣以誓不與虜和,何為中變?又謂臣決移蹕建康,何為中輟?”

孝宗無奈地搪塞道:“以民之不易。”

大臣再追問有何不易?宋孝宗只能坦白,太上皇趙構和秦檜為代表的主和派大臣不同意移駐南京。因為宋朝皇帝移駐南京,有與金國開戰的嫌疑,駐蹕杭州還是南京,這跟是否與金國求和,是直接掛鉤的!

對此,南宋的理學大家朱熹曾有評論:

東南論都,所以必要都建康者,以建康正諸方水道所湊,一望則諸要害地都在面前,有相應處。臨安如入屋角房中,坐視外面,殊不相應。…… 建康形勢雄壯,然攻破著淮,則只隔一水。欲進取,則可都建康;欲自守,則莫若都臨安。

因此總的來說,南宋之所以在杭州駐蹕,是因為統治者不想刺激金國,也不想給主戰派的打雞血。在當時,杭州和南京的選擇已經上升到了南宋的國策動向。選則南京,就意味要跟金國開戰;選擇杭州,就意味南宋朝廷認慫,偏安江南。



另外當時杭州的經濟基礎和航運條件比南京有優勢,這也是南宋要把行都定在杭州的兩個原因。

先說經濟基礎,宋代的杭州比南京發達。就拿人口來說,根據宋徽宗崇寧年間統計,杭州人口約為29萬人,江寧人口只有20萬。杭州每年商稅12萬貫左右,有時候可以高達18萬貫,遠超江寧的5.7萬貫。這就可見,當時杭州商品經濟的興旺、都市社會的繁華都比南京要高出一個檔次。南宋皇帝都是喜歡安逸的一群人,南京的硬件不如杭州,這群墮落皇帝自然不願意離開杭州了。

再說航運條件。趙構當年吃過虧,因此他在定都時,首先就要考慮跑路的問題。南京位於長江南岸,從南京乘船跑路,要向東逃幾百裡才能入海。這一點對於趙構來說,太特麼不保險了。萬一金兵在江面上設伏,他就完蛋了。但是杭州不一樣,杭州就挨著杭州灣,坐船要不了半天就能逃到海上。並且南宋的皇宮也是可以的選在錢塘江邊上,就是為了皇帝跑路的方便。



最後做一個總結:

選南京就意味要北伐中原,選杭州就意味偏安江南,選擇的結果與南宋的國策掛鉤。這是選擇杭州最根本的原因!

當時杭州的經濟基礎比南京好,南宋除了孝宗之外,都是鶯歌燕舞的貨。收復河山是不可能的,下輩子都不可能。

南京比杭州更靠近前線。當時南京是江淮防禦的指揮部,杭州則是大後方。南京不安全,從杭州跑路比較方便。


Mer86


首先糾正一下,南宋一直都沒有定首都,臨安府是個“行在”,意思皇帝南狩到這裡而已,雖然南宋皇帝再也沒回中原。

還有一點,中國住家幾乎都坐北朝南,尤其是皇城,更加象徵坐擁天下,但是南宋的皇城不是,南宋皇城是坐南朝北的,皇宮在臨安南邊,皇帝把屁股對著北方百姓(方便隨時下海逃跑)

南京雖然虎踞龍盤,但是很邪門兒的是歷史上把都城定在南京的王朝都非常短命。

建炎三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為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升杭州為臨安府(今杭州市)作為“行在”,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定都杭州也是為了不行再出海。不過嚴格意義上宋朝從沒建都杭州,一直是行在。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商丘),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權,是為宋高宗。


南宋定都臨安,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兩個:

一方面,金兵處處主動進擊,宋軍時時被動防守,這是當時戰局的長期態勢。而建康靠近前線,不如杭州地處後方,比較安全。浙西一帶水網交錯,對北方金人的騎兵活動不利。杭州有這一道天然屏障,給統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來,杭州迅速崛起,一躍而為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江南閩浙地區非常富有,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是北方所不能比的了。這種相當規模的城市體制和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恰恰是作為國都所必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