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見過孫權嗎?你怎麼看?

珠峰玉鶴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縱觀三國曆史,風雲變幻莫測,跌宏起伏,精彩連連不斷。作為三國中的三位最高統帥,孫權和曹操、劉備相比,無論是雄才韜略,還是兵多將廣,孫權都是甘拜下風。然而,三國中,孫權卻能佔據江東,一統大業,並且是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一位三國皇帝,吳國滅亡的時間也很晚。更加有意思的是,曹操卻對孫權刮目相看,大加讚賞,從心裡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那麼,孫權的可貴之處在哪裡呢?

天資聰穎,文武全才。孫權小時候就聰明好學,並且膽識過人。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剛出生時,父親就說孫權有富貴之相。他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他見過世面,喜愛讀書,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書籍,他都廣泛涉獵。後來,還有孫權勸東吳大將呂蒙讀書的故事,呂蒙聽從孫權的話,認真讀書,終於成為文武兼備的名將,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孫權15歲就被舉為孝廉、秀才,哥哥孫策讓他去擔任一個縣的縣長。孫權年輕時候,膽子特別大,敢於親自騎馬射虎,老虎咬傷馬匹,危急之際孫權用雙戟擊傷老虎,最終將老虎捕獲。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孫權確實是文武全才,這為他以後執政江東,圖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成就霸業,這和他能夠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是分不開的。哥哥孫策在臨終前,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徵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而在總攬江東大業的這個過程中,諸如周瑜、張昭、魯肅、程普、黃蓋以及後來的呂蒙、陸遜等文臣武將一直在輔佐孫權,為保江東一方平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他能夠採納魯肅的建議,先解決當時的生活在山林中的一些山越人的騷擾問題,以鞏固後方的穩定。後來,終於剿滅了山越人,並做好了安撫工作,解除了後顧之憂。

再就是,當劉備大軍兵臨城下,來攻打吳國的的時候,他力排眾議,任命陸遜為兵馬大都督,統領三軍,前去迎敵。當時,所有將士頗有不服,認為陸遜只是個''白面書生'',難堪大任。於是,孫權特賜給陸遜一把尚方寶劍,以便發號施令,整軍打仗。而陸遜也不負眾望,夷陵之戰,火燒七百里連營,大敗蜀軍,力挽狂瀾,從此名揚天下。

審時度勢,有勇有謀。孫權的成功,還在於他能夠在三國中,深思熟慮,權衡利弊,總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從而化險為夷,確保江東平安。他的性格沉穩,但又不失堅決果斷,同時還懂得忍辱負重,進退自如。赤壁之戰中,孫權派魯肅見劉備,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佔據上風。

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在這個關鍵時刻,作為一名統帥,孫權執劍劈開案板,斬釘截鐵地說:''我意已決,如有再敢投降者,有如此案!''最終,統一了思想,並做好了充分地準備。

後來,周瑜用黃蓋的苦肉計詐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從而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其實,孫權在這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來,他在吳國面臨威脅的時候,曾主動向曹魏俯首稱臣,保證了蜀國不敢輕易來犯。從吳國智奪荊州,斬殺關羽,就可看出,孫權能夠忍讓,最後取得成功。那麼,戰場上,孫權更是運籌帷幄,鎮定自若,從不畏懼。當曹操率領40萬大軍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當時孫權軍隊只有7萬。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

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準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他隨口發出了讚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兩國激戰一個多月,互有勝負,曹操眼看不能很快取勝,只好退兵。為了保全東吳,他曾向魏國俯首稱臣,讓劉備不敢輕易進犯。而當蜀國向他發出求救時,他也多次派兵前去增援,互有勝負。

從孫權身上,我們看到了他的很多優秀的品質,也正因為如此,孫權在江東執政52年,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不愧為三國時期的一代明君。


付凱91458867


孫權作為孫策的接班人時,江東內亂不斷,外部環境惡劣。他能很好的安撫舊部,籠絡當地士族大家,迅速的穩定了江東局勢,成為一方豪強,作為軍閥二代,當時應沒有比他做的更好的了吧。


用戶蓑笠翁


縱觀曹、孫人生交集年份的活動軌跡,曹操幾乎踏遍北方也曾有過幾度南下,孫權只活動在南方四省,二人唯一可能碰見的機會就是第一次濡須口之戰,遙遙相望。曹操之所以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一是時日無多、後繼乏人;二是袁、劉殷鑑不遠、對比強烈;三是英雄相惜、由衷讚歎。

曹操見過孫權嗎?

這個問題正史自然沒有記載,需要我們從史料中的點點滴滴加以推斷。

一些人覺得,曹操和孫堅是見過的,有過短暫的共事,有沒有可能曹操見過孩童時期的孫權呢?答案是否定的,公元189年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曹操與孫堅同在討伐之列,彼時孫權剛滿7歲,如果也在營中倒也不無見面的可能,但是孫堅向來有個習慣,就是出征之時不帶家屬,此時的孫權正跟隨長兄孫策在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若非如此,孫策也很可能隨父親戰死軍中,後續就沒有可能建立江東基業了。

孫權一生幾乎從未北上,北伐也一直被阻斷在合肥,難有寸進。好在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戰略重心開始南移,數度南下親征,也給二人相會帶來可能。第一次大規模南下時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大家腦海裡可能會浮現出雙方主公隔岸對話、意氣風發的場景,不過可惜,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由周瑜統帥對戰,孫權此時正在東吳治所鎮江坐鎮。

隨後在公元213年和216年,曹操又兩度南下攻打濡須塢,而第一次濡須之戰,正是兩人最有可能見面的一次,兩人的這次“相見”,像極了兩情相悅、即將戀愛的小男女,羞澀又期待、興奮又畏懼,過程總共分三步:一是試探心意,二是遙遙相望,三是通信往來,最後雙雙罷兵而去。

第二次濡須之戰,曹操和孫權未到前線,交鋒雙方,曹魏是張遼和臧霸,孫吳是呂蒙和蔣欽。

再之後,曹操陷身漢中之戰,輾轉奔襲,最終在220年回到洛陽後病逝,兩人再無見面的可能。

曹操為何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慨嘆?

行將不久,後繼無人

公元208年,華佗死於獄中,自那以後,曹操每每頭疾發作,都很難緩解,到213年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已經58歲高齡,並且又被“頭風病”折磨了五年,那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已經喊出來6年之久,曹操應該是知道自己大限不遠。

一位年近花甲卻心懷四方的老人,壯志未酬,心有不甘,更可怕的是,從目前來看,曹魏後繼無人,大業堪憂。原有長子曹昂,自幼隨軍、孝悌勇武,20歲便舉孝廉,本是自己最中意的接班人,卻不幸戰死;後有幼子曹衝,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本來可以好好培養,卻不幸早夭。現在的嫡長子曹丕,稍顯唯諾,文韜武略樣樣稀鬆;痴兒曹植,文采非凡,頗有老夫之風采,奈何輕狂浮躁、嗜酒如命,二子皆無明主之相……再看這孫郎,意氣風發,禮賢任士,聰明仁智,頗有英主之相……若有子如此,何愁一統大業!

養子不肖,殷鑑不遠

遙想袁紹,四世三公,雄踞冀州,再吞青、並,力克公孫瓚,已是北方魁首,雖然官渡大敗,卻也不至於丟掉三州之地,只怪後繼乏人,長子袁譚,雖有攻佔青州之功,但都是依仗乃父精兵,自身公子之氣未消,縱兵搶掠,怎能成大氣?三子袁尚,恃驕傲物,不懂軍務,不得人心。袁紹之敗,敗在志大才疏、色厲內荏,更敗在教子無方啊,若有子如孫郎,怎能輕敗?

昔日劉表,名成“八俊”,單騎入荊州,遠交近結,據地千里,帶甲十萬,任誰都要讓他三分,可惜成名已晚,無力開疆擴土,膝下也沒有繼承遺志的好兒郎,因此只能固守,若有子如孫郎,是否也能睥睨天下?

遙遙相望,英雄相惜

有關英雄相惜的橋段,沒辦法用語言平述,斗膽揣測,當時的故事:

是日江寒風冷,江面上泛起層層迷霧,一艘艨艟戰船在濃霧掩蓋下悄然潛行,已經漸漸接近岸邊。孫權側立在船頭向岸邊眺去,隱隱能看到龐然之物掩蓋在濃霧之中,那便是曹營!那個人,曾經與乃父為伍,並肩作戰,如今殺出重圍,統一北方,成為那一代中碩果僅存的一位,他蕩滅二袁,也算是為乃父報仇,如此雄姿,我卻不能當面與之較量一番,實在是遺憾。

倘若乃父健在,北方不知會鹿死誰手?倘若大哥健在,是否早已揮兵北上?如今我已立穩江東,未曾北上,曹賊卻三番五次侵擾,實在是欺人太人,我今日倒要試試這曹操的成色!想到此處,孫權緩步走回船艙,下令奏樂擂鼓,他已料定,以曹操多疑、謹慎的性格,絕不會貿然出擊,到要看他如何應對。

這廂間,曹操剛剛用罷早飯,準備處理軍務,忽聞江上隱隱有鼓聲從迷霧深處傳來。曹操連忙傳眾將入營詢問,眾將官也都不知道江面上的具體情況。清早、迷霧、擂鼓……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稍顯矛盾,如是突襲,不至於這麼早擂鼓暴露,如是刺探,霧中也見不得甚情況,如是襲擾,也沒有大早上起床洗漱後來的……莫不是拿老夫打趣!

想當年,孫破虜有勇有謀,老夫記憶猶新,孫策武勇非常,也是老夫心頭大患,現如今這孫權小兒……確是難以捉摸,算了,先探一探虛實吧,於是下令,步兵做好防備,軍艦整裝待發,弓箭手循著鼓聲放箭。

孫權早已料定曹軍不會貿然出擊,船隻又有帷幔抵禦箭矢,因此才安之若素,悠然的在船內享受著清早江面的微風。頃刻,船隻的一側已經扎滿了箭,船身都有些傾斜了,孫權急令調轉船頭,讓另一側也扎滿。

曹軍見射了半天對面也沒反應,就暫停了射擊,靜待對面的動靜。少頃,孫權緩緩走出船艙,隨手拔下一支箭,細細端詳起來,只見淬火的箭頭打磨的鋒利無比,樺木的箭桿光滑筆直,只是這雁羽稍有些遜色,抵不過江風,失了準度。總體而言,這也算是一批不錯的箭了,粗略算來也有上千支,也算是意外收穫,孫權又令士卒打撈一些江面的浮箭,就準備心滿意足的離去了。

走不多遠,孫權忽然心念一動,這遭試探頗有收穫,不能悄然離去,於是便令士卒高喊:“謝曹丞相借箭!”臆想到岸上暴跳如雷的曹操,孫權不由發出爽朗的大笑。

與這朗笑交織的,竟不是船槳拍擊海浪的節拍,而是曹營中的一位花須老者,聽罷江面傳來的道謝,臉上的驚愕稍縱即逝,旋即仰天大笑,竟然跟上了孫權的節奏。這位老者正是曹操,面對孫權的一番挑釁,他不怒反笑,在他的腦海裡,是一個意氣風發、雄姿綽約的青年,馳騁沙場、睥睨天下,這番輕狂,與曾經的自己何其相似,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成為自己的對手。

笑罷,曹操緩步走出營帳,望著霧氣濛濛的江面,眼中似乎又有一絲迷惘,若是子脩(曹昂 字子脩)尚在……想必早有這般氣魄了吧……一瞬間,將士們望向營前的背影,恍然有些滄桑。

後來的一段時間,孫權故技重施,多次驅船駛近曹營,有了前翻遭遇,曹營軍卒也見怪不怪,任由孫權如何言語挑釁,曹操只令加緊防備,其他不予理會。

一日,孫權挑釁過後依然無果,只能悻悻離去,恰逢日出,江面薄霧逐漸散去,遠去的船隻逐漸浮現出來,曹操登高望去,卻見戰船整齊遠超步兵行軍,士卒在船上軍容整齊,穩健猶如身在平地,不由得嘆息,東吳之水軍果然非我軍能比,孫權小兒的治軍能力不可小覷,老夫縱橫沙場這麼多年,真是少有如此的對手,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