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李清照的一定记得她的《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蜜月期写的。当时,李清照和夫君赵明成新婚燕尔,两个人一起上街游玩,路上遇到了卖花郎。正值繁花盛开的时节,李清照买下了最满意的一朵。
手中的鲜花披着彤红的朝霞,还带着几滴晶莹的露水,让她看着看着,不禁感叹万千。然而她又开始担心:我买了这么好看的鲜花,不知道夫君看到了,会不会就只看花不看我了?
于是,转念她又心想“不是比谁美吗?好!我就把花戴在头上,回家让夫君看看比一比咱们谁美?”短短几句写出了新娘子的几分心有不甘,又俏皮又可爱。
这首词写李清照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天真爱美,争强好胜的性情,极具生活气息。与此同时,它也给我们描写了当时词人所处时代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不禁思考,词人在街上找担花人买花,是作者的想象还是生活中的剪影呢?
其实早在唐朝,就有很多文人喜欢在初春花开之际,出门踏青赏花。诗人杨巨源有诗云: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到了宋朝,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民众赏花已经成为了当时一种十分流行的习俗了。在每年的花开时节,人们都会争相出门四处赏花。而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北宋理学家邵雍也有诗为证: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
在当时,洛阳有一个大官员,名叫钱惟演,他也十分喜欢赏牡丹。赏着赏着,他发现眼下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着迷于他的这个兴趣,就突发奇想创办了一个以观赏牡丹为主题万花会,吸引各地爱花者前来观赏。
洛阳万花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六日开始,一直举办到二十六日,因为这个时节正是牡丹盛开之际。据当时《墨庄漫录》记载,“西京(洛阳)牡丹闻名于天下花盛时,太守做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做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也就是说,万花会里会场和屏风都是以花做成的,而且梁上柱子上都用竹筒装着水,然后把花插上去。
这是历史有记载的第一次官办赏牡丹花会。有趣的是,宋人赏牡丹还很有仪式感,那就是头上要戴着花。而且还得喝着酒。不管白天晚上,无论男女老少,个个簪花游玩、香气弥漫。可以说是只见牡丹攒动,而未见其人。
司马光有诗云:洛阳风俗重繁华,荷担樵夫亦戴花!可想而知,当时牡丹时节,花海涌动,花灯人潮,亲朋相约,万人空巷,一幅欣欣向荣之气,当时人们对牡丹有多痴迷。
而在花会里,自然就有卖花的集市。比如宋朝的邵伯温,就在《闻见前录》记载: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可见,当时鲜花也是装入一种竹篮子来卖的,而且价格不便宜,就算不是很富裕也还是想戴着花饮着酒。
我们看《清明上河图》,画上也有许多的卖花铺和卖花的散户在街上吆喝卖花。更有南宋陆游诗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来,卖花戴花,在当时也算是十分流行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