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至尊皇權、至高權力,不知令多少英雄豪傑沙場喋血、讓幾多梟雄權臣陰詭覬覦,但真正能殺出屍山血海、踩過白骨荒冢問鼎九五至尊的,寥寥無幾。近年,有論文根據新披露的日文史料《宇都宮太郎日記》,指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倉皇出逃,大清帝國政局動盪之際,湖廣總督張之洞一面公開表示擁護兩宮,一面暗地有獨立稱帝的計劃。

張之洞作為晚清重臣、歷史關鍵人物,生前是政治明星、國際國內矚目,甚至集譭譽於一身,死後也一直被眾說紛紜,雖蓋棺而不能定論。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王圖霸業誰不想?

一、庚子國變,"帝王夢"因何而來?

1900年,慈禧太后不顧光緒帝苦勸,毅然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隨即一路從天津殺進北京,慈禧、光緒倉皇出逃,大清帝國一地雞毛。亂象叢生的時局,也在考驗著各路封疆大吏的政治態度。

身為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接到清廷帶兵勤王的聖旨。看到下屬擬製的電文說:"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張奮然擲煙槍而起:"這老寡婦(慈禧太后)要駭她一下!改為: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張之洞

據相關論文的說法,此時張之洞已萌生獨立稱帝的念頭,證據主要有:

1.私下聯絡。私下派長子張權帶領部分湖廣軍官前去東京,與湖北留日學生監督錢恂一起活動,尋求日援。

2.徵詢試探。建立渠道,通過日本參謀本部軍官宇都宮太郎,向日本政府徵詢對組織新政府及提供軍事幫助的態度。

3.擴軍練兵。尋求日本派軍事專家前來湖北協助練兵,同時提出購買先進槍支彈藥,加緊訓練新式軍隊。

4.暗中觀望。戊戌變法失敗後,唐才常等人聯絡會黨和清軍部分官兵組織自立軍,準備在安徽、湖北、湖南幾個省份起義,建立君主立憲的"新自立國",還通過日本勸說張之洞,計劃擁戴他建立"東南自立之國"。張之洞一直未表態,而是對自立軍活動採取虛與委蛇的模稜兩可態度。

二、亂世迷局,帝王夢真相如何?

歷史是由無數人、無數事件、無數片段互相疊加、影響而成的,後人研討歷史,也必須依靠大量的史料來互相印證,從而更加接近真相。偏聽偏信、一家之言都可能有失偏頗。

藉助當代高度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今天的我們能夠更便捷地得到更多的史料。大量史料表明,在晚清時,尤其是19、20世紀之交,中日關係處在一個很特殊的時期,日本政府、民間雙重勢力在華長期經營,對大清帝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影響廣泛而深遠。有許多學者認為,戊戌變法前後,日本勢力相當深地介入了改革派的活動,日中修好一度成為兩國邦交的主調。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日本教習是當時的風尚

在如此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尤其是軍方背景的參謀本部,特別重視張之洞、劉坤一等南方實力人物,並大力展開工作。作為東南門戶、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其外交、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活動,自然免不了與日本的大量接觸。

庚子事變之際,張之洞動用甲午以來逐步建立的多種與日聯絡的渠道,為東南互保、停戰議和等交涉與日本政府積極溝通,派出長子張權遊學日本、招聘日本軍官、派員考察軍事、求購軍火物資,這些也成立構成其"帝王夢"之說的直接依據。

但這些依據,大都缺乏力度。下面逐項分析。

1.理由:私下聯絡。實際:提前派出、中途召回。

張之洞的長子張權當時作為新科進士,被張之洞派出留洋,主要還是為了歷練世事、增長才幹,以利其仕途發展。而且最初計劃的考察對象,也不止日本一地,包括東西洋各國。更重要的是,張權雖是自費出國,但張之洞為謹慎起見,特別關照事先領取了南洋大臣公牘,而且提前向總署備案,完全看不出有什麼秘密外交的痕跡。

張權到日本後,一直住在大清國駐日公使館內,同行的還有湖北省派出遊歷遊學的武官、武備生及留學生20餘人,此前短期回國的學生監督錢恂也一道隨行。公使李盛鐸對其行動始終掌握,揹著朝廷秘密接觸之說,缺少依據。

一行人於5月2日由武昌啟程,5月中旬抵達日本。而此時義和團事變尚未發生,張之洞即便再怎麼神機妙算,也不可能提前幾個月預判到,清廷將被八國聯軍打的逃竄西北。

2.理由:徵詢試探。實際:所派非人、絕難聯繫。

在東亞同文會會長近衛篤麿日記裡,對張權極為不滿,憤言"如此愚物可令其早日歸國矣!"其原因,竟是張權態度狂傲、任性妄為、不重禮節,反推一下,如果真的張之洞派他試探日本支持其"獨立稱帝"的態度,又怎會如此據狂呢?

3.理由:擴軍練兵。實際:教習未到、軍火禁運。

早在1898年,湖北省即已開始與日本參謀本部在軍事改革方面的合作,除派出武備留學生、實地考察軍事外,還包括引進日籍翻譯、譯介日本武備書,聘請技術人員,建設農業試驗場、製革廠及改造舊槍炮廠等內容。張之洞曾聘任日本參謀本部中佐大原武慶為武備學堂教習,次年,又增聘工兵大尉平尾次郎、步兵大尉久米德太郎。但東洋人倨傲難馴,且多有不軌之舉,張之洞在1900年6月初,即決定不再續聘日本軍官為教習。

關於購買軍火,自義和團初露崢嶸之時,張之洞即派人到地理近便的上海聯絡外國洋行購買軍火,但隨著戰事爆發,大沽開戰後,列強實行對華武器禁售,原來聯絡的"泰來洋行"宗主國德國堅決拒絕出售。6月17日,張之洞被迫轉向日本求購軍火,計劃購買無煙槍藥六萬鎊,三生七、五生三、五生七炮藥一萬五千鎊,槍彈五百萬顆,上項各炮彈五萬顆,但這些軍火,直到八國聯軍攻進北京也沒有買到。

4.理由:暗中觀望。實際:早有警惕、提前鎮壓。

當八國聯軍開始入侵、慈禧向各國宣戰時,唐才常以挽救時局、保種救國為名在上海召開"國會",選舉容閎為會長,嚴復為副會長。同時,他加緊購置軍火,組織力量,自立軍迅速發展。唐才常計劃8月9日起義,以漢口為中心,其餘幾處同時響應。

對此,張之洞早有所聞,增招2000兵丁,加設江河巡邏,加強對自立軍的防範。8月18日起,大批會黨成員潛入武漢,準備23日起義。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刻,張之洞趕在自立軍起義之前於22日清晨突然行動,將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起義領袖20多人一網打盡,並在當晚就將這20多人斬殺!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自立軍領袖唐才常

三、東南半壁無主,"帝王夢"真能成功?

東南半壁無主,老帥豈有意乎?最早出自曾國藩。蕩平太平天國後,坐擁湘軍30萬,權傾朝野、功蓋天下,大清8大總督,5個是"曾派";15個巡撫,7個屬於湘系。說曾坐擁大清東南半壁江山,毫不為過,但當屬下王闓運和胡林翼、甚至死敵石達開和李秀成都勸他稱帝時,他一概置之不理。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曾國藩

至尊皇權、至高權力,不知令多少英雄豪傑沙場喋血、讓幾多梟雄權臣思慮覬覦,但真正能殺出屍山血海、踩過白骨荒冢問鼎九五至尊的,寥寥無幾。曾國藩之權勢實力,比張之洞強了數倍,仍然拒絕稱帝、激流勇退,對張之洞而言,即使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光緒亡命西北,如果想要稱帝,勝算微乎其微。

1.清廷勢力仍有一戰之力

清廷雖遭八國聯軍暴擊,京城失守,兩宮出逃,但太后和皇帝仍在,仍是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佔據道義上的優勢。滿清編練的神機營、武衛中軍小戰即降,並未遭到致命打擊;西北、東北諸省的駐軍保持完整,具備一定實力。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神機營是清廷倚重的重要力量

2.漢族重臣互相掣肘

有清一朝,自削"三藩"到拆湘軍再到貶袁世凱,朝廷對漢臣的猜忌、控制從未停歇,而利用漢臣之間矛盾互相制衡,也是其權術之一。也正為此,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當世人傑,縱然彼此欣賞、昔日有恩,但卻不得不公開表現為互相鄙夷、甚至怒罵,以此來打消清廷的猜忌。

1900年,張之洞主政湖廣固然實力不俗,但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封疆大吏,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江寧宴會圖》前排左起為魏光燾、繆荃孫、張之洞、盛宣懷、張謇

漢人搞窩裡鬥,個個都是高手。魯迅先生說過:大家誰都沒有,可以;但是你有我沒有,那就絕對不行!

大家都做滿人的奴才,沒問題,兩百年都是這樣的;但你要做了主子,讓我給你做奴才,做夢!

3.洋人列強虎狼環伺

當時,八國聯軍仍佔據北京燒殺辱掠、耀武揚威、賴著不走,一旦大清帝國再生內亂,必然帶給列強幹涉的藉口,到時不僅中華大地四分五裂、被洋人騎在頭上作威作福,甚至亡國滅種都難以避免。

洋人習慣的伎倆,就是忽悠一些利令智昏的傢伙割地獨立、稱王稱帝,許以各種特權、軍事支持,但真的邁出叛國那一步,洋朋友的真面目就露出來了,你不過是個傀儡而已,連自己的命都掌握在人家手裡,隨時幹掉,比如汪精衛。

慈禧光緒被八國聯軍打跑,張之洞欲獨立稱帝?

列強環伺,等著瓜分中國

結語:綜合各種因素來看,有關研究提出的1900年庚子國變、八國聯軍侵華時,所謂張之洞"帝王夢",無論是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動機,恐怕都只是憑空揣測,難有實據。

幾千年封建帝制已走到盡頭,西方世界大多已經歷革命,將皇帝掃盡歷史塵埃。在大清帝國內部,越來越多的子民已經開始睜眼看世界,自由、民主的呼聲此起彼伏,推翻帝制的民心已是暗潮湧動,無論張之洞還是其他人,獨立稱帝都是逆歷史潮流而行,斷無成功可能。無論是十餘年後的袁世凱倒行逆施、自立稱帝,還是辮子將軍張勳擁戴溥儀復辟,都不過是過街老鼠,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尾聲

1907年,張之洞患肝病,寫了一首詩,既是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也是他的絕筆:"誠感人心心乃歸,君民末世自乖離。須知人感天方感,淚灑香山諷諭詩。"1908年8月21日晚,張之洞肝痛加劇,向老友陳寶琛嘆曰:"國運盡矣!"轉而對子孫說:"勿負國恩,勿墮家學,勿爭家產,勿入下流。"並說:"我生平學術行十之四五,政術行之五六,心術則大中至正也。"未幾,赫然長逝。


參考資料:

1.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郞《戊戌維新前後的康、梁、張之洞與日本》收入《罕為人知的中日結盟及其他——晚清中日關係史新探》,成都,巴蜀書社,2004。

2.《日本陸軍政策:陸軍大將宇都宮太郎日記》全3卷,東京,巖波書店,2007。

3.《致鹿滋軒》,見苑書義等主編:《張之洞全集》,第2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