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Paul Alcorn
譯者 | 彎月,責編 | 郭芮
頭圖 | CSDN 下載自視覺中國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以下為譯文:
不論是選遊戲CPU還是桌面應用的CPU,我們只有兩種選擇:AMD或者英特爾。兩家都有各自的粉絲,所以想買CPU的人很難獲得中肯的建議,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答案很明顯。實際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AMD明顯勝出。這個結論是大反轉,因為要知道在三年前AMD幾乎破產,而如今卻能和英特爾統治了十多年的芯片市場上與之一戰。
這篇文章從個人電腦的使用目的、價格、性能、驅動支持、能耗和安全性方面討論AMD與英特爾的桌面級CPU之間永不休止的爭論(這裡我們不討論筆記本或服務器的芯片),以及目前兩者競爭的現狀。我們還會討論改變了遊戲規則的製程和架構。總體上的勝利者毫無疑問,但選擇哪家的CPU,應該根據價格、性能以及最看重的功能來綜合考慮。
AMD和英特爾CPU的價格和價值比較
不論是誰,價格總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而在價值方面,AMD很難被打敗。AMD的產品有很多額外的優勢,如集成散熱、所有型號完全支持超頻,更不用說各種各樣的軟件,如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的自動超頻功能。
而Socket AM4主板非常廣泛的向前向後兼容性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你花在處理器和主板上的每一分錢都物有所值。AMD還允許除了A系列之外的所有主板進行超頻,對於用戶來說這也是利好消息。
此外,在AMD和英特爾的CPU大戰中,我們甚至還沒有討論過新品安本身。我們稍後就會看到,不論在哪個價位上,AMD的現代處理器都傾向於提供更多的核心數,或者更多的線程數,以及更快的PCIe 4.0。
儘管英特爾在高端桌面型號上的價格有一些鬆動,但英特爾芯片的價格不菲。英特爾的不支持超頻的型號自帶散熱器(你需要多花錢才能支持超頻),但這些型號的質量只能說是湊合。我們見過,英特爾自帶的散熱器在出廠設置下並不能提供最佳性能。顯然這跟AMD無法相提並論,AMD的某些型號甚至支持RGB散熱器。
英特爾昂貴、可超頻的K系列處理器甚至不帶散熱器。所以如果想入手能超頻的英特爾處理器,那麼一定要給散熱器留出預算。相比之下,AMD的大多數自帶散熱器都能用於中等程度的超頻。不過如果你想買英特爾的芯片,那麼酷睿i5-9400F值得考慮。該處理器不帶集成顯卡,也不支持超頻,但作為一塊英特爾酷睿i5而言,125美元的價格已經很不錯了。
英特爾不僅能超頻的K系列價格不菲,你還需要購買昂貴的Z系列主板才能釋放CPU的全部性能,因為B系列或H系列主板不允許超頻。英特爾還以經常更換socket接口著稱,意味著在舊主板上使用新處理器,或者將舊的處理器裝到新的主板上的可能性並不高。因此,選擇英特爾就要認真考慮向前向後兼容的問題。而且你也不能使用PCIe 4.0,英特爾依然在使用PICe 3.0總線,它的傳輸速率只有AMD的PCIe 4.0的一半。
儘管AMD的性價比最高,但每個價位的最高性能的產品都要付額外的價錢,特別是銳龍 9 3950X。英特爾的處理器在性能方面要領先AMD一大截。儘管AMD會收取額外的費用,但性能之爭明顯已經落幕。
結果:AMD勝出。在比較AMD和英特爾的CPU時,我們需要考慮完整的產品線,特別是計算每一塊錢能買到的性能時。但是,如果你想買集成顯卡,那就只能選擇英特爾。我們向絕大多數希望選擇集成顯卡的用戶推薦英特爾,特別是你希望玩遊戲的時候。
AMD和英特爾CPU的遊戲性能比較
在AMD和英特爾的CPU之爭中,英特爾每個核心上的性能依然勝出,也就是說對於輕量級線程以及那些無法很好利用多核心和多線程的應用程序而言,英特爾的性能相當出色。而絕大多數遊戲都是這種情況。但是,在一些關鍵的價格帶內AMD領先,特別是在終端產品中,而我們的評測表明,AMD的遊戲性能也毫不遜色。因此,在不同價位中我們都有許多選擇。
英特爾最貴的桌面處理器酷睿i9-9900K能夠提供最好的高端遊戲性能,而中端產品酷睿i9-9700K也不甘落後。但是,英特爾和AMD相應價格帶上的產品性能差異並不能彌補選擇英特爾帶來的額外開銷,至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此。
AMD和英特爾的頂級產品在遊戲性能方面的差異幾乎難以發覺,但在中端產品的情況就比較複雜。參考前文的分類,價格是最終的衡量標準,而AMD的中端產品在幾個關鍵方面都勝出,大部分消費者都會買賬,相反英特爾的優勢就不是那麼明顯。
要想完全發揮英特爾的優勢,你需要一款高端CPU和高刷新率的顯示器,而且還需要把遊戲設置到早已過時的1080p分辨率。如果選擇1440p甚至更高分辨率,就會觸及GPU的瓶頸,所以CPU無法發揮其最好的性能。但是,一些多餘的CPU處理能力可以給你一些升級顯卡的空間——AMD的Big Navi和Nvidia的GTX 3080 / Ampere已經計劃今年發售了。
我們認為,大多數中端機器都會使用較弱的GPU,其性能通常與CPU的性能匹配。值得一提的是,AMD在所有價位上提供的核心數和線程數都比英特爾多,所以玩遊戲時在後臺運行聊天應用、瀏覽器和其他任務就不會對性能有太大影響。如果要做遊戲直播,那麼AMD的良好的核心數和線程數的比例使其成為最佳選擇。
不論何時,只要你的CPU足夠快,你都應該選擇預算內最好的GPU,因為CPU通常會成為瓶頸。因此,你應當時刻關注我們的最佳遊戲CPU和最佳顯卡的文章,以及CPU和GPU比較圖,確保在兩者之間取得最佳的匹配。
結果:英特爾勝出,但這只是因為我們衡量的是最頂端的性能。如果你能壓榨出每一幀的性能,特別是在超頻的條件下,那麼你應該選擇高端的英特爾,它頂尖的性能還能保證你在稍後升級GPU的時候不會過時。只要注意選擇的優先級即可。
而在中端產品中,AMD通常是更好的選擇,而且除非你選擇最快的GPU來配低分辨率、高刷新率的顯示器,否則跟英特爾CPU的差距不會太大。
AMD和Intel在生產力和內容創作方面的性能
在遊戲之外的性能之戰更加清晰。在生產力和內容創作方面,AMD芯片完勝。AMD芯片搭載了額外的核心數、線程數和緩存,因此用每一塊錢能買到的性能來衡量,也是AMD獲勝。
英特爾在集成更多的處理器核心的競賽中落在了後面,現在AMD在高端桌面處理和主流桌面處理器方面的產品,英特爾都望塵莫及。想一想,AMD的主流桌面處理器16核銳龍 9 3950X提供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是英特爾最強大的酷睿i9-9900K的兩倍。同時,AMD的高端處理器銳龍Threadripper 3990X的核心數更是達到了64核心和128線程,這是英特爾的高端型號halo的3.5倍。
不論是主流桌面處理器還是高端處理器,AMD的芯片都要比英特爾的性能高很多,所以比相應的英特爾的旗艦產品更貴。但是,你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享受到AMD芯片的好處。幾乎在每個價格區間,AMD都以更少的價格提供更高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這些額外的核心數量讓AMD在幾乎所有多線程的評測中獲得勝利,如圖像渲染、視頻處理等。
結果:AMD勝出。對於追求性能的內容創作和生產力應用,AMD和英特爾的戰役幾乎是一邊倒。目前,AMD的6核及更多核心的產品不會自帶集成顯卡,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買獨立顯卡,那就只能選擇英特爾。但幾乎所有專業人員都會選擇獨立顯卡。
從規格和特性方面比較AMD與英特爾的處理器
AMD擁有銳龍3、銳龍5、銳龍7、銳龍9和Threadriper產品線,而英特爾的產品線為酷睿i3、酷睿i5、酷睿i7、酷睿i9以及Cascade Lake-X。下面的表格列出了所有產品,從規格和性能方面比較AMD和英特爾的處理器,但為了簡明起見,我們只關注相應產品線上的頂端產品。注意兩個公司在每個產品系列中都有廉價產品,但從這張表上我們可以大致感受到兩者之間的對比。價格方面採用的是兩個公司的建議零售價和市場價。
AMD與英特爾的高端桌面處理器的規格和價格比較
高端桌面處理器的多核心能夠滿足內容創作者的所有需求。英特爾在這個領域一直都沒有競爭對手,直到AMD的第一代Threadripper產品線打破了這個神話,而Threadripper 3000產品線徹底打敗了英特爾。
我們可以看到,AMD和英特爾的高端桌面處理器的比較中,AMD的旗艦產品Threadripper 3990X的64核心和128線程無人匹敵,而32核心和24核心的Threadripper 3970X和3960X型號也遙遙領先於英特爾的芯片。
英特爾的高端產品線分成了兩個系列,其中至強W-3175X和W-3265適用於豪華昂貴的LGA3647主板。但這並不是最適合電腦發燒友的系統,它的主要市場是專業工作站。
英特爾的高端桌面產品從18核心Cascade Lake-X 酷睿i9-10980XE開始,它使用的是LGA2066主板。考慮到該芯片的價格,它的性能很強勁,但Threadripper的3.5倍的核心數量很難被打敗, 所以基本上英特爾在高端桌面市場上敗給了AMD。
使用AMD的Threadripper產品線,你能夠得到更多的核心、緩存和更快的PCIe 4.0,但你必須花更多的錢才能支持如此強勁的處理器。但是,在考慮每核心的價格時,AMD的性價比更高。
AMD和英特爾的高端產品規格和價格
在高端處理器之戰中,AMD的銳龍9和銳龍7家族完全擊敗了英特爾的酷睿i9和酷睿i7產品線。同樣,AMD的16核心32線程的銳龍9 3950X保持了絕對的領先優勢,無論在核心數、性能還是價格上都設置了新的標杆。
英特爾的8核心16線程的酷睿i9-9900K無法望其項背,但從價格上來看,它其實能與AMD的銳龍9 3900X一戰。我們看到,在每個價格段,AMD的核心數量和每核心價格都佔優,還有更多的緩存、更快的PCIe 4.0和更快的內存支持。9900K的確在遊戲性能上領先,但也就止步於此了。而3900X的性能很接近,絕大多數玩家都注意不到它和英特爾之間的差異,儘管在升級GPU之後可能會有區別。
更加主流的銳龍7和酷睿i7市場也是如此。說實話,這些芯片才是絕大多數遊戲玩家應該購買的。這裡,AMD的銳龍7 3700X很容易就能打敗英特爾的酷睿i7-9700K,它比後者多了8個線程,更適合處理多個任務。同樣,9700K依然是遊戲界的王者,但銳龍7家族在其餘的地方都勝出。
AMD和英特爾的中端和廉價處理器的規格和價格
關於AMD和英特爾的中端和廉價CPU,酷睿i5和i3家族和AMD的銳龍5和銳龍3處理器勢均力敵。這個市場構成了AMD和英特爾最主要的銷售額,所以這些產品的價格和價值最重要。
AMD的銳龍5 3600X的核心數和英特爾相同,但線程數要多於酷睿i5-9600K,以平衡後者的基頻和倍頻上的優勢,因此3600X是中端產品中的最佳性價比組合。你甚至可以降一級選擇銳龍5 3600,使用AMD的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一鍵超頻獲得幾乎等同於3600X的性能。小貼士:AMD不帶X的型號才是最佳性價比。
AMD的新產品——僅售$120的不帶顯卡的銳龍3 3300X和僅售$99的銳龍3 3100型號也是為了抵禦英特爾。三年前,英特爾的旗艦芯片價格大致為$350,帶有四核心、8線程,但現在AMD的銳龍3產品線能提供同樣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卻僅售$99。這些產品提升了AMD的每個產品線的銷量,並且給予英特爾舊芯片的二手價格致命一擊。AMD還公佈了即將上市的B550主板的消息,將性價比更高的PCIe 4.0產品帶入了低端市場。
AMD也著重於銳龍5 3400G和銳龍3 3200G APU,來抵禦英特爾的酷睿i5-9400F、酷睿i3-9350K/F和酷睿i3-9100F型號。AMD的型號集成了Vega的顯卡單元,可以運行眾多低端遊戲。這也是為何i5-9400F和i3-9100F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因為消費者不需要再花$50買一個還過得去的獨立顯卡了。新的銳龍3 3300X和3100還沒有上市,但我們很希望看看它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兩家的高端桌面芯片都不提供集成顯卡單元。但是,即使英特爾打折銷售其無顯卡的F系列芯片,但在主流產品線上,英特爾依然由於自帶集成顯卡而佔據優勢。
相反,AMD僅在APU型號上提供集成顯卡,意味著任何多於四核心的處理器(或者售價超過$150的處理器)都必須搭配獨立顯卡。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因為絕大多數主流用戶都不會用電腦玩遊戲,因此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專業市場和OEM市場。英特爾的iGPU在遊戲上幾乎毫無用處,但很適合顯示和QuickSync應用,而AMD的iGPU提供最佳的遊戲體驗。但是,AMD產品中的選擇很有限,因此丟失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結果:AMD勝出。在比較AMD和英特爾CPU的規格時,你會發現AMD在每個價格段上都提供單位價格內更多的核心數和線程數,更多的緩存,支持更快的內存,還有中端產品和高端產品才有的PCIe 4.0。從高端桌面市場到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場,AMD的銳龍處理器提比英特爾的處理器提供了更多的價值。
AMD和英特爾CPU的超頻比較
在超頻方面的比較毫無懸念。英特爾提供最多的超頻空間,意味著同樣級別的處理器,英特爾的芯片能夠獲得更高的性能。
但前面也說過,你必須花額外的錢,購買昂貴的Z系列主板才能超頻,還需要購置一款合適的第三方散熱器(最好是水冷),才能獲得英特爾的最佳性能。但是,一旦配備好這一切,英特爾的芯片可以很容易地推至極限,能夠在第九代Coffee Lake Refresh處理器的所有和欣賞獲得超過5GHz的主頻。
AMD的手工超頻空間沒有這麼大。實際上,所有核心上最大隻能超頻大約幾百MHz,甚至低於單核芯片。這就意味著,所有核心超頻甚至可能導致不使用線程的程序性能下降,儘管下降得很少。
但是AMD提供了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功能,能夠一鍵超頻,從芯片的基礎性能、主板的供電系統和CPU的冷卻系統上壓榨出一些額外的性能。AMD的做法能夠達到最佳性能,而且不會遇到什麼困難。不論哪種情況,你都無法達到像英特爾處理器那樣高的主頻(從未聽說過不帶液氮散熱的AMD芯片能夠達到5.0GHz),但這個性能提升是免費的。
結果:英特爾勝出。在討論AMD和英特爾的超頻問題是,英特爾提供了更多的超頻空間,能達到的主頻也更高。只不過需要付出額外的代價。AMD的方式更適合入門級用戶,不需要多少麻煩就能實現基本的超頻,但性能也不會提升太多。
AMD和英特爾的功耗比較
比較一下AMD和英特爾的功耗和散熱,會發現AMD的7納米帶來了很大的差異。功耗是設計的副產品,如下文介紹的架構等。但是,高功耗通常意味著高熱量,所以需要更好的散熱器來平衡芯片產生的高熱量。
自從五年前14納米工藝上市,英特爾一直在不斷改進工藝,將功耗性能比提升了70%,但英特爾最新的芯片的功耗更高、產生熱量更大,也並非偶然。這是因為英特爾每代芯片都要提升功耗,來提供更高的性能,藉此抵禦AMD的進攻。這會導致一些自帶散熱器的問題,也需要主板提供更強勁的電源。兩者組合起來,英特爾就變成了功耗大戶。
相反,AMD藉助臺積電的7納米結點,這種工藝比英特爾的14納米工藝更有效。AMD的銳龍3000系列處理器由於封裝中包含了中央的14納米I/O裸片而失去了一些優勢,但總體而言,AMD的7納米芯片的功耗更低,或者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功率比。所以,同樣的電力消耗,AMD能完成更多的工作,對於用戶來說是雙贏的結果。而且AMD對於散熱的要求也不高。
結果:AMD勝出。用每瓦特的性能來評價AMD和英特爾,難免會提到更密集的處理結點和更高效的微架構的作用,而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和AMD的Zen 2是最強組合。最新的銳龍芯片的功耗更低,因此產生的熱量也更低。這樣散熱就非常容易。
AMD和英特爾的CPU驅動程序和軟件
在軟件支持方面,英特爾的口碑一直都很好。AMD的CPU芯片驅動和顯卡驅動經常會出問題,這也是AMD人手不足的後果之一。英特爾在驅動程序上也不是沒有失敗過,但在穩定性方面的口碑幫助英特爾贏得了處理器市場,特別是OEM市場。
至於已有的產品,最近英特爾的顯卡驅動質量非常好,因為英特爾將它的Xe顯卡帶入了市場。發售當天提供顯卡驅動已成了芯片廠商的默認行為,而英特爾芯片中的集成顯卡已經成了全世界市場佔有率最大的集成顯卡,運行在數十億臺電腦上。
不過,在追逐更高端的英特爾產品時也許應該謹慎一些。過去,英特爾開發了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產品,但都由於價格和市場的力量的原因被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這些產品的長期支持並不那麼完善。
AMD的產品依然欠妥。AMD的BIOS發佈經常會出一些問題,導致芯片無法發揮全部性能,儘管在一連串的更新後這些問題工程都能得到解決。AMD是一家小廠,導致它需要面對整個行業都以英特爾的架構為基準不斷優化的挑戰。
半導體行業的生存很艱難,特別是面對強大的對手,而且重新定義行業就意味著要打破舊事物的時候。就AMD而言,要打破的舊事物就是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都沒有按照能發揮第一代Zen架構處理器最佳性能的方式進行優化,更不用說擁有大量核心的Zen 2了。
結果:英特爾獲勝。多年來,英特爾解決了其集成顯卡的驅動更新額問題,公司也有一大群軟件開發者隨時待命,為最新的軟件提供技術支持。十年的統治也讓絕大多數軟件開發者學會了怎樣針對英特爾架構進行優化。AMD在改變開發者生態系統、為其Zen架構提供優化的方面已有很大進展,但要想保持前進,需要改進的空間還很大。
AMD和英特爾的製程比較
有幾個主要的底層技術能夠影響芯片的潛力。處理器的最基本的規則依然有效:最密集的處理器結點,只要擁有足夠的電力、性能和麵積特性(PPA),再加上堅實的微架構,就能贏得勝利。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AMD和英特爾的CPU,就會發現AMD通常在製程和架構方面都領先。
但是否AMD真的在處理器市場佔據領先地位,依然是個有爭議的話題。與英特爾不同,AMD並不自己生產處理器。相反,它只負責設計處理器,然後交予外部的代工廠負責實際的芯片生產。例如AMD最新的銳龍處理器,使用了GlobalFoundries的12納米工藝和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而後者是最為重要的。
許多公司都使用了臺積電的7納米結點,包括蘋果、華為等,所以7納米技術獲得了整個行業的資金和工程上的支持。因此,英特爾自己也承認,7納米工藝是比英特爾自己的10納米和14納米工藝更為先進的計算。英特爾稱,它自己的工藝在2021年之前無法再獲得領先地位,在不知何時能發佈的5納米技術出現之前,英特爾也無法再次奪回行業領導地位。
臺積電的7納米結點意味著AMD可以構建更廉價、更快、更密集的芯片,集成更多核心,同時依然保持功耗在特定的範圍內。這樣設計可以更方便。
我們這篇文章不會關注英特爾的10納米技術。英特爾的桌面芯片五年來一直在使用14納米工藝,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改變,而它的10納米工藝在筆記本上的表現平平。(英特爾至今沒有發佈一款超過四個核心的10納米芯片。)
不管能否利用7納米結點從英特爾奪過領導地位,AMD都會與臺積電合約,獲得更高端的工藝技術。這個優勢給了AMD一張最強大的白紙,供它描繪其微架構的畫卷,打造出英特爾無法戰勝的芯片。
AMD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產能問題:儘管AMD能夠生產7納米工藝,但臺積電無法提供足夠多的產品來抵禦英特爾強大的產能,至少在短時間內如此。因此AMD面臨產品短缺的問題,因此在市場上的穿透力可能很有限。不過也許不用太擔心,因為英特爾自身的產品短缺已經有一年之久了。特別是在AMD的新設計使得英特爾不得不提高核心數量後,英特爾的產能進一步下降,再加上10納米技術的跳票,導致英特爾的產能也出現了問題。
結果:AMD(臺積電)勝利。英特爾已經連續五年之久在桌面處理器上使用14納米技術了。英特爾已經從古老的設計中壓榨除了許多性能,並設計了一系列優化措施。但這一切都不能幫助英特爾打贏與AMD的工藝之戰。英特爾需要儘快拿出10納米或者7納米的桌面芯片。
AMD和英特爾的架構
比較AMD和英特爾的CPU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對於性能、可擴展性和每單位價格的性能有巨大的影響的兩個設計:互聯和微架構。
AMD的Infinity Fabric可以將多個裸片聯合成一個處理器。可以認為該技術可以將多片拼圖拼成一張完整的畫面。AMD不需要一個大的裸片,它可以用多個非常小的裸片,這樣能夠提高產出,降低成本。該技術還能提供英特爾的網格互聯技術無法企及的可擴展性,顯然能夠在桌面處理器上戰勝英特爾古老的環形總線技術。
AMD首先將該技術應用在Zen微架構上,該微架構從一開始就設計成可擴展的,因此與上一代Bulldozer芯片相比,每時鐘週期的指令數(IPC)爆炸式地增長了52%,而最新的銳龍處理器使用的Zen 2微架構又將這個數字提升了15%(按照IPC計算)。有了7納米制程,AMD給每核心的性能又提升了最多31%(按照頻率和IPC計算)。
至於每核心的性能,遷移到Zen 2微架構讓AMD處理器幾乎能與英特爾最好的產品比肩。主要原因是英特爾依然在使用14納米工藝,其微架構也是專門為14納米芯片設計的。這意味著,英特爾的新微架構必須在更小的工藝(如10納米)上實現,這導致英特爾的10納米產品遇到了很大困難。
英特爾計劃在未來改進這個問題,讓微架構可以在不同的結點上公用。但在那之前,英特爾只能使用Skylake微架構。
結果:AMD獲勝。在CPU架構方面,顯然AMD的腳步更快。英特爾從2015年就開始使用Skylae微架構。而AMD有了設計上的飛速進步,已經從英特爾那裡奪走了芯片設計的領先地位。
AMD和英特爾的芯片安全性
最近五年來,安全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現代芯片的性能提升的技術之一:預測執行引擎。這些研究的成果導致接連不斷地發現大量安全漏洞,威脅了系統的安全性和隱私。不幸的是,這些漏洞非常危險,因為是無法檢測的——盜取數據的手段完全符合處理器的設計,因此,任何已知的反病毒軟件都無法檢測到。
修復這些漏洞會導致性能下降,這對於英特爾尤為痛苦,因為它的芯片中的漏洞比其他廠商要多得多。
英特爾目前有242個已公開的漏洞,而AMD只有16個,比例達到了15:1。很難說這是因為AMd芯片本身的安全性較高,還是因為研究人員的攻擊很少針對AMD芯片——攻擊者永遠都會針對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芯片。類似地,目前桌面操作系統佔有率最高Windows受到的攻擊與阿奴按超過MacOS,儘管最近該趨勢有所改變。
無論如何,目前AMD的安全漏洞要少得多。我們看到英特爾的架構更新已經導致了幾次性能降低,而且目前還不知道何時能解決所有漏洞。
結果:AMD勝出。AMD和英特爾之間的安全差異不可忽視。英特爾的安全漏洞遠超過了AMD。隨著AMD的市場佔有率增大,這一點有可能會改變,亞牛人員也在越來越多地針對AMD的架構進行研究。目前來看,英特爾需要花費更多力氣才能修復其標準。這些修復通常都會降低性能,這會導致英特爾在性能上進一步落後於AMD,因此AMD獲勝。
AMD或英特爾,哪個處理器更好?
AMD的Zen系列處理器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於主流桌面處理器和高端桌面處理器市場的期待,已經趕上了英特爾,而後者依然在使用古老的14納米工藝和Skylake架構。過去的幾年,AMD的CPU的重點從高價值、高能耗轉移到了最佳設計,能夠提供更多核心、更高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英特爾在緩慢地添加新特性和核心數,藉此反擊AMD,但這也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更高的功耗和散熱量。這隻能證明英特爾依然在設計和芯片製造商的苦戰。
如果英特爾能夠降低主流產品的價格,並放鬆各個產品線對於高端芯片和主板的功能限制(如超頻)的話,AMD和英特爾的對比可能會發生巨大改變。英特爾想要榨乾每項功能中的最後一分錢的策略,給了AMD很大的競爭空間。
而且,AMD的性能完全能夠匹配其價值。英特爾在每核心的性能行依然領先,在遊戲市場上依然佔據領先地位,但這只是針對最高端產品線。而在份額最大的中端產品上,AMD有很強的競爭力。
對於一家三年前幾乎破產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場漂亮的翻身仗。AMD依然有許多需要改進,如擴展其OEM合作伙伴的生態系統,與社區合作以擴展其軟件優化等。但是,考慮到絕佳的價格、性能和價值比,AMD已經非常好了。
英特爾仍然有數不清的不需要獨立顯卡的用戶,特別是份額巨大的OEM市場,所以依然有時間來反敗為勝。英特爾的Comet Lake處理器即將發售,但除了更低的價格之外,我們認為另一款14納米技術的產品不會帶來太多改變。不過AMD依然不能放鬆警惕。
目前AMD獲得了CPU之戰的勝利,但根據你自己的需求,也許英特爾的處理器依然是更好的選擇。如果你想獲得更好的超頻、更好的遊戲體驗或軟件支持,或者希望獲得生產力性能而不想購買獨立顯卡,那麼英特爾更好。但如果想平衡價格和性能,那麼AMD值得一試。
AMD和英特爾CPU比較
原文:
https://www.tomshardware.com/features/amd-vs-intel-cpus
本文為 CSDN 翻譯,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
☞AI 世界的硬核之戰,Tengine 憑什麼成為最受開發者歡迎的主流框架?
☞說了這麼多 5G,最關鍵的技術在這裡
☞360金融新任首席科學家:別指望AI Lab做成中臺
☞AI圖像智能修復老照片,效果驚豔到我了
☞程序員內功修煉系列:10 張圖解談 Linux 物理內存和虛擬內存
☞當 DeFi 遇上 Rollup,將擦出怎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