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前两天,著名牛逼企业华为内部的心声社区的一篇长文突然爆红网络,据说社区内部3个小时的浏览量达到了86万,而在网络上以截图方式阅读量据称过千万。
这篇文章所反馈的问题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很多网友反映:
- 胡玲反映的问题自己的企业也存在,甚至在企业界普遍存在
- 研发人员过的都比较苦逼
- 胡玲真勇敢,指名道姓开干
- 华为竟然也有问题
......
华为任正非回应
网友们都在期待着掌门人任正非和华为公司对此的反应,果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今天我们看到了正式的回应,比之胡玲的义正词严,显得云淡风轻,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大致意思是说:支持实名投诉但要基于事实、保护隐私、内部操作;大家都不容易,要有大局观,学会换位思考;HR要注意方法,目前战时不宜这样大张旗鼓的动作。
这个回应有点大事化小的味道,与任总已经华为以往的处理手法相比不着痕迹的化解了这个热点:
既承认了问题的存在,又肯定了举报的行为,却又指出了指名道姓的指责和延伸到公司外部的不妥,也提出了大局观,点到了目前的严峻形势。
为什么?
为什么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比如什么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开展起来,来个任正非的长篇讲话,出来很多政策。
为什么和华为很多次类似事件的处理不一样?
比如曾经有人因为实名举报被任总特意交代要保护,有人因为错误的处理离开后被任总公开喊话“回来吧”等。
为什么最终的结果还在调查?
按照华为的效率和管理,这点事儿都不用查,马上就清楚谁是谁非,还用调查,调查啥?
为什么......
太多为什么,其实说明我们不懂华为,也更需要了解职场
其实,胡玲的初衷也许是好的,实名举报本身也获得了制度和任正非的认可,但是举报信的内容却值得商榷。我认为多了一点,却少了两点。
多了的一点——指名道姓,颠覆了改善问题的动机
您可能会说,既然是举报投诉,当然要指名道姓。
其实指名道姓的问题在于:
1、个人隐私的泄露
比如,胡玲提到的杨姓导师,什么美国两套别墅;比如高雁,什么唯一异地,40多岁的女人。
如果别人的来源合法、理由正当,那胡玲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问题,如果杨姓导师的家人住在别墅里,因为这个泄露除了安全问题,胡玲能证明和她的泄露没有关系吗?
或者深层次一点想,你懂的......
这也是任正非回应中提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隐私泄露把胡玲的举报行为的正义性大打折扣,完全成为了个人情绪宣泄。
2、牵一发动全身,致整个管理体系于何地
按照胡玲的举报描述,杨姓导师那么不堪,谁招聘的?谁提拔的?甚至谁是保护伞?那针对这个人,以强大管理著称的华为的考核体系不就成了形同虚设了?
还有,这位杨姓导师欺上瞒下,甚至有点精于此道,那其他人都没有发现,就胡玲发现了?还是所有人都没有正义感,只有胡玲一人正义?或者领导都是傻子,对这样一个人任用、提拔,而且很信任?
再加上关于美国别墅的据说,不得不让人联想,这个杨的任用、提拔和信任,有没有内部利益链条?
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会让华为的强大折损,却对一直以来的人设是一种打击。
3、普遍性问题成了个案,举报成了泄愤
看网络上的网友评论,胡玲提到的问题其实在整个职场都具有普遍性的,但却一直没有解决,那么应该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仅仅一两个人的问题。
加上胡玲对工作过程的详细描述,杨成了人品不端、工作不行、欺上瞒下的形象,尤其是对胡玲的工作不支持、不肯定,当胡玲把这些作为重点的时候,发泄个人不满的情绪远超解决问题的迫切。
4、拉仇恨,简单化,把问题变成个人别从中作梗的剧情
简单站在公司角度,好象这样减轻了公司的压力和责任,实际上却把公司置于两难境地:在杨导师和2.5万名研发兄弟之间,选择谁?
问题隐隐变成了只要解决了这个人,也就解决了这一堆问题。可事实是,如果这么简单,肯定早就解决了。
少了的两点——客观数据统计分析、解决方案
首先是数据支撑
按照文章的内容,胡玲是从研发转岗HR的,也就是她曾经是一名研发人员,那么无论从思维还是职业习惯来说,都应该是数据说话:
比如160小时的加班,2.5万名研发兄弟都是?还是多大比例?
比如杨姓导师,除了欺上瞒下、态度生硬,这个资深HR人员没有任何的优点和成绩?没有领导的安排、指导、要求和考核,胡玲的工作都是自主、自发完成的,组织架构的设立还有存在的必要?
既然是为2.5万名研发兄弟争取利益,如果把数据集齐、把问题说透、把工作做实,不是更好?也省得为了2.5万名研发兄弟这种自我代言的意淫。
从小处说,立场错了,现在不是研发而是HR;从大处说,格局偏了,2.5万名至少在华为来说不是多数;从根本上说,如果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的列示、按照存在的比例说明、根据急迫性提方案,可能结果和效果都会不同。
离开数据,让人联想是不是华为所有的HR都是这样的,只是如果都是这样的话,华为会是现在的样子吗,表示怀疑。
其次是解决方案
哪里都不缺提出问题的人,缺的是解决问题的人。
胡玲把问题提出来了,抛给杨导师解决,结果没有达到胡玲自己的预期,然后就有了那篇为2.5万名研发兄弟代言的战斗檄文。
虽然有研发兄弟的留言说“只要胡玲在”,但他们需要胡玲解决问题而不是代言战斗,吼几嗓子能解决问题的话,问题早就不是问题了,何况就像任正非说的大局观,这个问题在整个华为来说是不是问题都两说。
任正非的回应中说了“发现一件事,一个人的不合理是容易的事,解决全局平衡的红军要多动脑筋。大家要相互宽容、互相理解,协商沟通调整”,这也说明换个立场情况又不一样了。
刚刚看到网上的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待考),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任正非最新的内部讲话,谈到研发队伍时说研发队伍管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不够。
一想也是,加班都160小时了,还不离开,说明还有值得留恋的东西,或者真像那位杨导师说的在划水的话,170小时也就不奇怪了。
总结
回到胡玲的文章,如果一开始就是站在整个公司角度,来谈对研发人员的规范管理,讲有效的加班管控,有理有据,再从管控谈到HR的职责,明确分工,最后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即使稚嫩也可以当成论文发表了,获得任老板点赞也说不定。
可能在公司内部和社会上不至于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于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更有用的,至少提供了探讨的可能和途径,而管理方案本身会涉及到人员和分工,杨导师和高雁的问题可能会因为分工的调整而解决。
只能说,也许胡玲很优秀,但是对于职场和华为的文化,她要参悟的东西可能还非常多,不知道她还有没有机会去实践和参悟了。
补丁:关于高雁的问题,我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过很多公司会有一种人,平时都是养着,因为她们的资源,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想象不到的作用。胡玲,也许还是年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