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成熟後,世界上所有的書生都沸騰了,平民也有當官的可能,科舉真的是個水靈靈的花姑娘。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官宦人家,都以通過科舉謀取功名為榮。那些靠父輩幫忙的很難抬頭挺胸當官,遇到科舉進來的同事一般都得低下頭喊大哥。自科舉制成熟後,只要是個讀書人,他就多多少少會有些許科舉情節,連皇帝也不例外。
唐朝有名的昏君唐僖宗,自小就喜歡鬥雞、賭鵝等娛樂遊戲,其中打馬球的技藝高超,他曾經對身邊的人這樣說過:“朕要是去參加擊球科舉考試,應該可以中個狀元。”連一個不學無術的昏君都有想過中狀元這種好事,可見連皇帝都逃不出科舉制的詛咒。今天水杯就給大家好好唸叨唸叨,歷史上幾位具有科舉情結的皇帝。
皇帝有科舉情懷的有很多,但是真正去參加的就沒幾個,而中得狀元的,在我國曆史上只有一個,那就是西夏神宗李遵頊。李遵頊可以說是個異類,身邊同年齡的男子都在學騎馬射箭的時候,他認為腦子比肌肉重要得多,就愛看書學習練書法。天慶十年三月,李遵頊在科舉考試中大展身手,西夏桓宗欽點其為狀元,承認這個親戚腦子確實不錯,是個人才。西夏皇建二年,李遵頊殺了李安全自立為帝,並且用他的經歷告訴了我們,考科舉很行的皇帝治理國家不一定行。當時的西夏國正被金國吊打過一次,而狀元皇帝李遵頊上位後開始上頭了,也不考慮自己國家的實力,上來就是槓,結果被金國打得灰頭土臉,再後來實行了一系列無腦措施,最後不得不依附蒙古以求生存。
唐宣宗李忱早年裝瘋賣傻經常被欺負,後來被宦官當成低能人士推上了天子寶座,結果影帝翻身成為一代明君。李忱上位後很重視當朝的科舉考試,曾經在大殿的柱子上自提:鄉貢進士李某。李忱的科舉情結是無法實現了,畢竟他上位之前日子過得並不怎麼樣,沒有那個機會去參加科舉考試,當上皇帝后去參加科舉純粹是折磨監考官員,就更不可能了。為了滿足一下自己科舉考試的慾望,就在柱子上寫下自己的名字,過過癮也好啊。唐宣宗的進士雖是自封的,但也不是腦子一熱亂寫,後世有專家客觀評價,李忱寫的詩確實不錯,考上進士也不是不可能。
偽齊皇帝劉豫,年幼時家裡窮經常偷東西,後來通過努力學習,終於在北宋元符年間中進士及第,然而當官後被人揭了老底,以前職業是個小偷,經常被人諷刺。北宋末年,金軍扶持劉豫建立偽齊政權,而劉豫這個小偷進士就此搖身一變成了傀儡皇帝。小偷、進士和皇帝三個身份疊加在一起,劉豫終究是啥也沒做成,每天都吃喝玩樂壓榨百姓。當時老百姓都吃不起飯了,然而劉豫還想保持他皇帝格調的奢靡生活。畢竟是考過進士的人,劉豫的腦筋還是可以高速運轉的,他認為活人既然沒錢了,那就去偷死人的錢,也算是迴歸自己的老本行了。紹興二年四月,劉豫的兒子劉麟召了十多萬鄉兵,組成了“皇子府十三軍”,在其中設置了官方盜墓組織“淘沙官”,專門負責挖人祖墳,以此獲得奢靡生活的啟動資金。
古代皇帝認為自己參加科舉能拿得名次的,大多都是文化水平不錯的,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認為他自己上也行。不過我們看過來,能考上狀元的皇帝也不一定是個好皇帝,充其量只能說文化功底十分紮實,政治能力還是另外一回事。
對於愛學習的皇帝來說,不能參加科舉終究是人生一大遺憾。如果某個皇帝的文化水平很高,那他在殿試的時候遇到優秀的考生當然很高興,然而如果那一批考生裡面水平都很一般,皇帝又不得不選出第一名的時候,可能心裡還會嘀咕不如自己當個狀元。反過來,如果是個文化水平很一般的皇帝殿試,那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學渣仰望學霸的既視感,皇帝都可以拍拍對方的肩頭說:“以後國家就要靠你們了”。
從三皇五帝開始,華夏文明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下,沒有劇本的故事就此開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章為你帶來歡樂,那就是我熬夜寫稿的意義。如果可以,請點贊、收藏、加關注,讓我陪你走過歷史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