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穿越小說中有一部分是穿越回明朝,稱之為"明穿",其中的代表就是《回到明朝當王爺》。小說寫的非常精彩,引人入勝,但是你要問我,我不會去明朝做王爺。王爺,聽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牛的什麼似的。但是,明朝的王爺真的不怎麼樣。


【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明朝的王爺

明朝皇帝的兒子一律封親王,歲祿萬石,視為一品,爵位由嫡長子繼承;親王的其他兒子皆封郡王,歲祿二千石,視為二品,爵位由嫡長子繼承;郡王其他兒子皆封鎮國將軍,歲祿千石,爵位由嫡長子繼承;鎮國將軍的其他兒子皆封輔國將軍,歲祿八百石,爵位由嫡長子繼承;輔國將軍的其他兒子皆封輔國中尉,歲祿三百石,爵位由嫡長子繼承;輔國中尉的其他兒子皆為奉國中尉,歲祿二百石,其後皆為奉國中尉。明朝的皇族爵位是不可降低的,即使犯罪也是剝奪本人的爵位,由兒子繼承,世襲罔替。這是明初制定的,歷代皇帝都會不同程度的提升皇族的待遇。山西晉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增長到87萬石;河南周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69萬石;湖廣楚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25萬石。

除了這些工資性收入,明朝的藩王還有其他的收入。皇族可以通過向皇帝乞請或者巧取豪奪的方式"圈地"。比如皇帝賜給福王兩萬頃土地,本來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盡仍然不夠,不得不跑到湖廣、山東去圈佔最好的良田。所以史書說,有明一代"佔奪民業而為民厲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勳戚、中官莊田為甚"。許多王府擁有的土地動輒萬頃: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莊田多達4萬頃;福王莊田2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3萬頃;吉王在長沙,有地七八十萬畝,長沙、善化兩縣田地的40%也歸吉王所有。明朝的藩王也經常向皇帝哭窮,索要各種特利。許多地方的收稅權陸陸續續劃歸了各地王府: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潞王佔有河泊所26處,潞城縣的商稅被賜給了清源王,屯留縣的則歸遼山王所有。平遙王說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寬裕,皇帝命令,把黎城縣一年的商稅劃給他……


【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明朝的藩禁

明朝的藩王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就是說明朝的藩王雖有封地和親王的爵位,但是其封地的所有權還是的,而雖有親王的爵位但卻管不了封地的百姓,同時雖有俸祿但卻不參與朝政。明初,朱元璋大殺功臣,造成邊防出現漏洞,於是朱元璋就分封自己兒為藩王,帶兵鎮守邊防,其中實力較強的有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等。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朱允炆登基的時候,他才會急著去削藩,不過最還是失敗了從這點我們就可以想象當時地方藩王的權勢是多麼的強大。

燕王朱棣登基後,本就藩王出生的他對藩王的威脅有非常深刻的認識。他雖未再削藩,卻對藩王做出了種種的限制,最終形成了明朝有名的"藩禁"。一是宗藩不得預兵事,同時不斷削減藩王的護衛,明宣德后王府一般就不設置護衛了,由地方部隊負責王府的安保。二是參政、出仕、從四民業之禁,在軍事上削弱宗藩之後,又在行政上對宗藩嚴格限制,不許預政事,不許出仕,不許應科舉,沈德符說:"本朝宗室厲禁,不知起自何時,即絕其仕官,並不習四民業。"(《萬曆野獲編》卷四)。三是出城之禁,藩王相見之禁,為了把藩王緊固在一城之內,為了防範藩王之間的聯繫和串通,規定"出城省墓,請而後許,二王不得相見","薄禁嚴密,一至於此"(《明史》卷一二○)。四是入朝之禁,宣德以後,親王入朝,已鮮行。正德四年明確規定:"親王朝覲,雖載祖訓,英廟之時,亦嘗一舉,然久已不行,以故比旨崇王請朝,則貽書免之,今後凡親郡王請身人朝旨並免,著為令。"(《明式宗實錄》卷五八)宗藩有事,不能自己赴京自訴,"必求長史代啟奏聞,非納賄弊,亦從沈壓,若徑起訴,禮宮又從參曰'擅自赴訴'送四高牆"。(《皇明經世文編》卷一八七)五是與宮府交結之禁,明代宗藩不僅本身不得參政,而且限制與官府結成較近的關係。

六是禁宗藩自置府官,明代宗藩王府官,必須由朝廷選授任命,宗藩不得自置吏。


【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圈禁的生活

有明一朝,所有皇室的支系,上到皇帝的叔叔輩,下到除皇太子外的所有兒子,一到成年就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封地,謂"之國",也就是就藩。在省各地,他們可以享盡榮華,人間豪奢,華偉奢豪的王府以及豐厚的贍養費用。但他們一到封地,未得皇帝允許不能出自己的封地,到明朝中後期,藩王已經是未經允許不得出府了。甚至藩王的母親死了,想回京弔孝基本都是不可能的。除非藩王和皇帝關係好,才能獲准回京弔孝,也僅限在盧溝橋祭拜,不得入京城。

藩王想踏個青、打個獵,必須通過王府屬官向地方官申請。由於,王府的屬官不是藩王任命的,所以經常發生王府屬官和地方官聯手轄制藩王的事件。王府的高牆之外就成藩王永遠的夢想。據野史記載,有一位藩王甚至做出了假裝道士趁著夜色出府的荒唐事,出去後卻被官府抓了回去,將此事上報給朝廷,被皇帝嚴厲批評,差點丟了爵位。王府之內雖然窮奢極欲,但是作為天皇貴胄一切行為必須符合皇家禮儀,稍有行差踏錯就會有屬官進來勸諫。如果藩王不聽勸諫,屬官就會向宗人府①舉報,輕者批評教育,重者發配"鳳陽高牆"。所謂鳳陽高牆,位於"中都"鳳陽,乃是皇室專用的監獄。皇室成員但凡犯重罪獲譴,都會被關進這個監獄裡。建文帝朱允炆的兒子朱文圭,靖難之後就被關在高牆裡,直到明英宗天順年間才放出來,據說由於他和外界接觸太少,出來的時候連牛馬都不認識,完全成了廢人。

藩王唯一可以離開王府的機會就是——祭祖、守陵,所以明朝有一個奇特現象,王府的陵園修的很大。陵區其實就是荒郊野外,但是專為皇室成員劃分的陵區,並不像城鎮那樣守備森嚴,所以藩王們都喜歡待在那裡,甚至永久住在那裡。據考古發現,明靖江王陵園有一個達6000平米的生活區,還有一個幾百平米的大花園,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雖沒有城鎮中的繁華,但也算樂得自在。所以藩王們寧願長期守著先人們,也不願回到奢華的王府中,最起碼他們可以得到自由,能夠自由呼吸,不需要戰戰兢兢地守著規矩。皇帝自然知道他們的真正心思,但能夠換取皇權的穩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

於是,明朝的藩王們就是在王國守禮無過,終日碌碌無為,無所事事,熱衷於向朝廷乞田問舍,儘量多地娶妻納妾,生子無數,為的是領取更多的俸祿。據明王世貞著《皇明盛事述》載"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一百,俱成長,其中長子朱美埥襲封慶成王,餘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聚會,同父兄弟間竟不相識"。明代中後期開始,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生育紀錄一次次被刷新。據明末徐光啟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數每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當代人口史學者推算的結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長率是全國平均人口增長率的十倍。查明代皇家檔案也就是玉牒上正式收錄的人數,洪武年間是五十八人,到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而萬曆三十二年又增至八萬多人。(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這僅僅玉牒上列名的高級皇族數目,不包括數量更多的底層皇族。據安介生等人口史專家推算,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到近一百萬人之多。

藩王想娶親也不是一件能稱心如意的事,因為有明文規定,王府的親家,是不能在京城做官的。不能在京城當官,這就意味著不能進入權力中心,基本喪失了前途。因此,但凡是詩禮傳家有點文化的家族,都不願意和王府結親,不論娶妻還是嫁女。那麼,藩王們娶到的媳婦是啥樣的大家懂得,藩王的婚姻生活也就那麼回事了。

藩王除了不能結交官員以外,還不能結交"奔競佞巧"之人。也就是說,只要地方官或王府屬官覺得這個人不好,藩王就不能和他交往。而且,和藩王過從甚密,是一個洗不掉的政治汙點。張居正奪情事件暴發生時被天下士大夫群起而攻之,其中一條罪狀就是張居正的爺爺是王府的護衛。在這種背景之下,只有科舉無望的人,願意和藩王結交。也就是說,除了一幫打秋風的窮酸、腐儒,藩王是沒有什麼像樣的朋友。


【大話明清】穿越回明朝我也不去做王爺


藩王的無奈

比起生活上的苦悶,政治上的冷藏更加可怕的。明朝不是沒有憂國憂民的藩王,這在一些藩王的詩作可以看到。比如秦簡王朱誠泳曾自白一腔報國熱忱:"報國寸心元自赤,流年雙鬂欲成銀。" 沈憲王朱胤栘,甚至因為自己豐厚的待遇卻不能為國出力感到羞愧:"自知叨厚祿,徒說濟時難。試看幽巢雀,林深能自安?"但是,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終日在宮中齋醮,以至於朝政怠廢。鄭恭王朱厚烷於嘉靖二十七年上書勸諫。嘉靖皇帝大怒,遂以"大不敬"的罪名,削爵,發鳳陽高牆,達十九年之久。周王府鎮國中尉勤熨也是一位敢於直諫的忠直之士,於同年上疏勸諫世宗,"當以古帝王以法,莫溺意長生之說",並以"奉皇、漢武、梁武、宋徽為喻"勸諫嘉靖皇帝,同樣也被世宗革爵,發高牆禁錮。1636年,皇太極派阿濟格率軍入關劫掠,清軍先後攻下昌平、房山、順義等地,一時間京城告急。遠在南陽的唐朱聿鍵得到消息後,十分著急,他居然不顧朝廷的禁令,率領護軍千餘人北上勤王。當時在位的崇禎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議,廢為庶人,派錦衣衛把這位唐王關進鳳陽皇室監獄。土木堡之變後韓藩襄陵王朱衝秌、肅王朱瞻焰曾經嘗試主動上疏,請求參與國家事務,然而無一例外都被朝廷拒絕了。

政治上的失意使這些藩王終究走上了精神解脫的道路。儒家講究"建功立業",既然這不可能實現,那麼"淡泊名利"便成為化解胸中抱負與現實桎捨之間衝突的思想出路。蜀成王朱讓栩,縱情詩酒寫下"物外無過詩與酒,此中何用利和名",在他身上看到了灑脫的情調。避世獨居與隱退自守成為藩王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相信大家在很多影視劇中也都看到過明朝王爺的幽閉情緒。在政治上無法有作為,使得隱者與隱居成為藩王們讚頌的對象與行為。他們不只是相仿陶淵明的避世隱居,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避禍方式。比如,周憲王朱有燉就是長年幽居,還將自己的幽居生活描述為"雲林清趣":"幾間茅屋隔塵寰,清愛流泉靜愛山。採藥一僧雲外去,巢松雙鶴雨中還。床頭濁酒從教醉,世上虛名總是閒。贏得幽居多景趣,蓬萊應不比人間"。秦簡王朱誠泳、唐恭王朱彌鉗、晉藩慶成王朱慎鍾、趙藩江寧王朱載墣等等藩王都十分仰慕推崇陶淵明。

有明一朝,藩王們主要的官方職能就是作為國家的代表在其封地內主持國家性的儀式典禮,而這些典禮有著鮮明的宗教風格,往往是由熟諳儀式樂舞的神職人員來施演的。由於藩王們在行動上受到限制,神職人員是他們唯一可以自由交往的社會精英。於是,藩王們對宗教的興趣被點燃了。宗教文化中的神秘,成為藩王日漸乾枯的精神世界的營養。一些具有聲望的神職人員,王成為藩王的朋友兼宗教導師,經常被邀請到王府去主持法事;一些擔任中央政府的官職的神職人員成為藩王與皇帝之間的一條聯絡渠道,於他們的交往也間接的增進了藩王的利益。

當然,明朝眾多的藩王不是都一事無成。第一代周王朱橚喜歡詩詞和醫藥。在詩詞方面,朱橚成就一般,但在醫藥方面,朱橚卻成就驚人,後世李時珍就"剽竊"了不少他的著作內容。其中,朱橚成就最突出的一本著作是《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記述植物414種,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書中所沒有記載過的。而且,此書採取插圖的形式,讓人們更直觀的認識藥草,對明朝此後醫學著作影響很大。朱載堉鄭王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 喜歡音樂、 數學,聰明過人。載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因此,朱載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主要著作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瑟譜》等。朱載堉在天文、音樂、數學三個領域成就驚人,尤其是音樂方面的《十二平均律》,解決了音樂領域一千多年來的難題,是近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世界上第一架鋼琴,就根據《十二平均律》製造出來的。

明朝的藩王雖然高高在上,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生活。但實際上就是一頭頭被圈養的豬,他們不能幹任何事情,就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混吃等死。如果你是一個"宅男"可以穿越去做個藩王,可以正大光明的宅在家裡。



①宗人府是中國古代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設立於明朝初期,初稱大宗正院,不久改稱 宗人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