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國足“瘟神”佩蘭,問責中國足協

送走國足“瘟神”佩蘭,問責中國足協

送走國足“瘟神”佩蘭,問責中國足協

這個寒冷的冬季,容易讓人感冒,也容易讓人傷感。

亞洲盃上,從普通人到“神”,佩蘭用了四場比賽的時間。世預賽上,從“神”到“瘟神”,佩蘭用了六場比賽的時間。這六場比賽,已經釀成了中國足球的“安全事故”,必須問責到底。

CUT!一刀下去,一半天堂,一半地獄。我們天真的想著,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就不要用恨來結束一段愛。問題是,國足帶給我們的從來都是愛與恨的交織。每一個洋帥,起先帶來的是讓人沸騰的愛,最終擁有的都是痛斷肝腸的恨。

撫今追昔,我們恨得錐心刺骨。

下課,是佩蘭作為國足具體的帶隊人和指揮者,必須付出的代價。但是,對於責任的追究,不能止於佩蘭下課。因為,佩蘭並不是“國足事故”的罪魁禍首。只有讓決策者同樣付出代價,今後才不會繼續用屁股決定腦袋。

在中國足球選帥史上,真正通過教練委員會或者技術委員會決定國足主帥人選的概率幾乎為零。都是打著專家組的旗號,執行著領導的命令。

所以,每次選帥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出現一個楚楚動人的天使,即便是一塊石頭,我們也一臉虔誠地祈禱這塊石頭能夠變成讓我們快樂的小鳥。結果,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往往都是閻羅殿下的小鬼。

糟糕的是,這種現象,就像是地裡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每一次兵敗之後,國家體育總局以及中國足協都會進行反思,甚至還一度在1997年十強賽之後搞起了“反思運動”。總結和反思的文字如果打印出來擺在那裡,肯定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

按理,做夢都在反思和總結的中國足協,在失敗的汪洋大海里,早就得到了戰無不勝的“神功秘笈”。不成想,中國足協的領導們就像是韋小寶一樣練成了“神行百變”。依靠這樣的獨門絕技,讓他們每一次都能逃脫問責,坐在主席臺上安然無恙。

那些看上去無比深刻入木三分的的總結,就像是一件外表華美的袍子,裡面實際上爬滿了蝨子。中國足協對外做著形象工程,對內我行我素。搞田徑的主管足球,覺得膀大腰圓就是個好教練;搞乒乓球的主管足球,覺得會個網式足球就能成為中國足球的救世主。

週而復始,死水不瀾。

這才是國足屢戰屢敗的核心問題所在。就像是法國人佩蘭擔任國足主帥之前,中國足協的選帥條件裡,候選人必須要擁有世界大賽的執教經驗和執教經歷。因為,國家隊和職業俱樂部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執教職業俱樂部隊,一場比賽的失利,可以用後面兩場或者更多場次的比賽彌補回來。甚至,可以用半個賽季的時間,讓主帥積累經驗。

但是國家隊不同,一場比賽,就可能斷送整個前途。所以,強調世界大賽經驗和經歷,是對國家隊主帥位置應有的尊重,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因為,只有擁有了豐富的大賽經驗和經歷,在比賽遇到困難的時候才知道如何應對危局,才知道如何在僵局中破局。

沒有任何國家隊執教經歷,更沒有大賽經驗的佩蘭以黑馬自他殺出,最終坑死了自己,也斷送了中國隊的大好前程。所以,當國足遭遇又一個黑色輪迴的時候,只有掀起問責風暴,找出罪魁禍首,不能只是佩蘭當做了擋箭牌和替罪羊,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國家隊的“安全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