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被後世人無限推崇的關鍵操作。普遍認為,曹操將漢獻帝弄到了自己的地盤,從此就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管是對內管理百姓還是對外征戰討伐,都有了非常強大和無可爭議的正統性,這才成為了霸主。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而相比之下,袁紹則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被認為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因此認為,他在和曹操爭天下的過程中,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然而,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因為漢獻帝只有一個,倘若是誰不迎奉誰就會失敗的話,那麼劉備和孫權怎麼說呢?劉備還勉強打出了衣帶詔的旗號,孫權這邊則是明目張膽的佔據江東,根本不服從漢獻帝的管理,充其量就是名義上依然把漢獻帝當個牌位罷了。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可是在實際操作上,曹操以漢獻帝之名開啟了赤壁之戰,按理說劉備和孫權作為諸侯和軍閥,應該跪伏在地束手就擒,但是這兩個人卻選擇了與曹操對抗,最後還打贏了,進而都成了霸主,那麼他們也沒有提出過迎奉漢獻帝啊,怎麼就成功了?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所以說,是否迎奉漢獻帝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值得花費精力去思考的問題。相反,還是一個燙手山芋,搞不好還會讓自己引火燒身。就拿曹操來說,其實等到他迎奉漢獻帝之後,大家都認為曹操是奸臣,要推翻漢朝天下,於是紛紛起兵攻打曹操,旗號就是清君側。而曹操則百口莫辯,因為他的確沒有把權力交給漢獻帝。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當然,他也根本不可能這樣做。所以,曹操只能是疲於應付。還好,官渡之戰打贏了,要不然迎奉漢獻帝就會成了曹操敗亡的證據。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另一方面,袁紹當時的戰略重點是河北,也就是幽州、青州和幷州。當時漢獻帝落難時,袁紹正在和公孫瓚火拼,生死尚在難料之中,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保衛皇帝。再說,萬一袁術和曹操等敵對勢力趁機對自己來個清軍側,那該怎麼辦呢?要知道,當時董卓就是這麼個下場。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但反過來,如果自己不迎奉漢獻帝,那麼至少背後沒有被捅一刀的風險,就可以放心統一河北地區了。所以,基於這些考慮,袁紹自然就沒有迎奉漢獻帝。事實上,就算沒有漢獻帝,可是這並沒有影響到袁紹的威望。當初十八路諸侯組成聯軍,袁紹當時只不過是一個渤海太守,但還是被選為盟主,就充分說明了當時袁紹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袁紹沒有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真的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嗎?

而在統一了河北地區之後,袁紹的威望則達到了頂峰。所以,在官渡之戰時,儘管漢獻帝在曹操手裡,但是曹操這邊的文臣武將還是爭著給袁紹寫信表示忠心,天下大大小小的軍閥諸侯全部支持袁紹,連劉備都跑到袁紹那裡打工,這就充分說明曹操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後世人為皇權站臺的把戲而已。所以,袁紹沒有選擇迎奉漢獻帝號令諸侯,是明智的判斷,並非是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