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今天我們生活在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包圍之中,甚至平臺本身就是我們的生活。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但作為市場的產物,平臺最早其實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演化而成長起來的,並且國外也相對我們更早地出現了易貝、亞馬遜等龐大的平臺類型,不妨先梳理一下資本主義歷史中平臺的緣起、發展,管窺一下它目前的趨勢,或許也能為我們理解中國平臺的發展和未來,提供一些啟發。

全文共分為三部分:

1,平臺發展的歷史鋪墊

2,平臺的類型

3,對平臺間競爭的分析

一,科技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資本主義是一種很靈活的制度,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變的因素。如果我們要了解今天情景的起因,動力以及結果,我們首先要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

資本主義為何可以如此有效地提高生產力?可能是社會關係的改變,尤其是財產關係(property relationship)的改變

。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者可以直接接觸到他們的生活資料(means of subsistence),即用來耕種和居住的土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就改變了。經濟主體(economic agents)現在從生活資料中分離出來,為了確保他們的生存資源,他們必須轉向市場。經濟主體(economic agents)開始面對普遍化的市場依賴。生產因此變成市場導向的:一個人必須賣掉所有貨物來賺取持續購買商品所需要的錢。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但是,隨著大量經濟主體依賴市場買東西,生產者面臨競爭,若成本太高,貨物滯銷,他們就會面臨破產。結果是,普遍化的市場依賴導致系統性的動力去減少與價格相關的生產成本。這其中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但最有效的,是在勞動、專業化(specialisation)和妨礙競爭者過程中採用高效的科技(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但除了降低成本,驅逐競爭者,控制工人,減少失誤,獲得市場份額的努力中,科技同時可以用來使工人去技能化,並且破壞有技巧的工人的力量。對科技的追求植根在資本主義的基因中。

而在之後資本主義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但具體到與今天平臺的聯繫,其實在20世紀有三個重要的節點,為今天的數字化平臺發展打下了基礎。

首先是世界市場範圍內的競爭及後果。二戰後,以福特主義為特徵的美國製造業範式主導全球,工人大量整合到單一的工廠中,這時期的工人被工會(trade union)代表,形成了與資本的平衡。同時戰後,日本和德國有其本身優勢加上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為公司進行

跨國擴張,擴大出口市場和提升投資水平逐漸奠定基礎。五六十年代,日德開始搶佔美國的市場份額,出現更多面向全球生產的製造業。結果是全球製造業生產過剩導致製造業產品價格的壓力過大。製造業面對下降的利潤,一方面開始學習成功的企業,日本豐田模式(Toyotist model)受到推崇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資本本身在尋求和期待更有利潤的行業。如果沒有,它們會狂熱地自己創造。

所以整個90年代是一個被金融投機主導的時代。隨著製造業難以復興,而美國的電信部門(telecommunication sector)成為90年代後期金融資本最喜歡的領域。股票市場對科技股票著迷,1997-2000三年間科技股票上升了百分之三百。各種設備投入資金極大,光纖鋪設等等。

此時公司採用"先增長再盈利"(growth before profits)的模式。當很多行業缺乏收入來源並且甚至缺乏任何收入的時候,希望他們先搶佔市場份額通過迅速增長最後統治被認為是主導型的新工業(major new industry),表現出一種壟斷統治(monopolistic dominance)的目的。這在很多年後,中國的共享單車行業無獨有偶也採取了相似的戰略,它們的命運也大抵相似。

尤其是2008年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接管兩家房地產 吞下大量不良資產,最終導致危機前高昂的私人債務在危機後轉化成了高額的公共債務。最關鍵的是,世界範圍內的利率(interest rates)陡降,到2008年六個主要銀行的利率共同陡降。同時,公司也增加了現金儲備(tax hoarding)以及避稅港(tax havens)。因為科技公司並不需要實體工廠,逃稅對他們就非常容易

所有這些,都悄悄地為今天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埋下了種子

二,關於平臺資本主義的類型及分析

到底什麼是平臺?

按最普遍的水平來說,平臺是可以使兩到三個群體(groups)交互的數字基礎結構。他們自己是一種將不同用戶包括消費者、廣告商、服務提供者、生產者、供應者甚至實物(physical objects)帶到一起的中介(intermediaries)。通常還會向用戶提供一系列建造自己產品服務和交易市場(marketplace)的工具。(比如google paly)。並非從地面上建好交易市場(marketplace),平臺提供不同群體(groups)之間交流(mediate)的基礎結構。這也是平臺接觸數據時優於傳統商業模式的關鍵。平臺將自己放置於不同用戶間作為活動發生的地點(ground),也具備記錄的特權。

儘管它們常常表現得是一塊空白的空間,但其中植入有規則。

生產和服務發展的規則,和市場交易互動一樣,用平臺所有者來制定。比如微信改版,普通人並沒有足夠多的參與與議價能力。這些固定規則的核心架構,也是生產性(generative)的,使其他人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其上建造。Fb是允許發展著生產app,公司創造頁面,使用者分享信息。通過向使用者提供互動的空間,平臺自身是從自然過程、生產過程和其他商業以及使用者那裡挖掘數據的挖掘性機構(extractive apparatus)。這是最根本的特徵。

或者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平臺劃分為四種類型

1,廣告平臺(advertising platforms)

以谷歌為例。谷歌1997年創立,最早是風投的對象,1999年收穫$25 million,此時谷歌已經開始從搜索中獲得數據並且使用數據來提高搜索質量。谷歌在互聯網公司泡沫後,尋求盈利模式,而收費模式則可能疏遠作為其成功基礎的用戶。谷歌開始利用用戶的搜索數據以及信息記錄(cookies)和其他一些信息,通過愈加自動化的拍賣系統來向廣告商出售目標廣告空間。利用廣告是一種資本主義內使用數據的古典方式。當納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達到峰值的時候,谷歌推出"關鍵詞廣告"(google adwords)開始向盈利公司的轉變。

收集的數據從提升服務變成吸引廣告。今天廣告收入佔到google收入的96.6.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2,雲平臺 (cloud platforms)

(將自身服務一部分租借出去獲利同時也收集數據的平臺。)

1990s年代的電子商務(e-commerce)作為雲端租借(rental)的開始,這時候電子商務公司認為他們應該外包物質交易層面給其他人。但這證明是不夠的,當時他們結束了建造倉庫、物流網絡和僱傭大量工人的任務。2016年亞馬遜大力發展物流,但這與kindle都是不賺錢的。都是為了吸引用戶。亞馬遜服務網絡(amazon web services)發展成為一個內部平臺,處理日益複雜的公司物流。但很快發現這個可以外租,同時依然可以收集數據。到目前,可以外租的內容包括硬件系統、軟件系統或者是應用。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3,工業平臺(industrial platforms)

隨著數據收集存儲和分析越加廉價,許多公司開始將此引入到傳統制造業領域,內部各個環節都互聯。

在德國,最早是稱之為工業4.0。關於每一要素的位置和狀態的數據會與其他生產過程中的部分共享。物質貨物與其信息呈現密不可分。在其支持者看來,工業網絡會優化生產過程。把生產過程與實現過程聯繫更緊密,減少成本與宕機時間

4,產品平臺(product platforms)

在這些新數字平臺的眼中,需要對各種資源加以有效利用,但能否將產能過剩的產品轉化為一種可以共享的經濟形式,則成為數字平臺思考的重要問題。(共享經濟)以兩個平臺為例說明product platforms以及lean platform的區別。Zipcar和uber都是租車,但是Zipcar對那些產品有產權,這就是產品平臺。

有了這樣一種平臺,我們就可以初步審視這些平臺之間的關係。

三, 平臺競爭

如果平臺是數字經濟時代湧現的商業模式,如何理解他們在長期資本主義歷史中的位置?

一直有一種觀念,資本主義可以通過科技的革新和使用來實現自我更新:蒸汽機,內燃機,到現在的科技。今天我們是在目睹這樣一個新的過程嗎?或者競爭會消亡還是變成壟斷?

其實如果簡單判斷,我們可以看到品臺有以下幾個趨勢: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1,對數據的需求(expansion of extraction)

對更進一步的數據的獲取促使平臺獲取更多的用戶。對很多平臺來說,數據質量遠不如數據數量以及多樣性重要。每一次用戶行為都有助於平臺優化算法,因此平臺開源依然可以保持統治地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投資要置入消費者網絡(consumer internet of things)用來記錄用戶行為。比如谷歌會投資供熱系統,可穿戴設備,nike。這些行為都可以理解成為擴張數據獲取的途徑。

2,搶佔關鍵位置(positioning as a gatekeeper)

搶佔系統中的重要位置,不同於傳統的水平或縱向或者混合擴張,平臺的擴張更像是塊莖性(rhizomatic)聯繫。比如從筆記本電腦到手機,對OS的控制就是必須的。這種轉變要求公司加快並且將自己植入到智能手機市場中:谷歌遵循蘋果的步伐,亞馬遜和fb隨後跟上。

3,當擴張不足以完全取勝的時候,平臺會發展以各種方式封鎖用戶與數據在自身平臺上從而留住用戶的手段。比如依靠特定設備,不能使用替代品,數據不可遷移。(apple)fb 使用戶在內部構成一個自足的生態系統,新聞,視頻,音頻,信息,郵件甚至消費都可以在內部完成。而且這種封閉(enclosure)也會強迫你進入,比如uber。

甚至整個開放的網絡也會從開放的網絡變成封閉的app。當更多的是用app而非網站時,公司就可以增加數據同時盡收囊中。這也意味著公司努力減少彼此的依賴。信息最終不用訪問公共基礎設施。按這種邏輯發展下去,平臺可能會放棄一般計算的想法而集中於優化各自的設備以及租借這些設備的費用。如果這些分析正確,那麼資本主義的競爭最終會使互聯網形成割據的分裂領域(fragment)。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總結:

從更廣闊的的歷史視野來看,平臺的興起根本上是資本主義基因中的對科技的需要,現實環境中得益於9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戰後變化,而在當下則面臨著平臺類型分化、數據需求增大、彼此間競爭更為隱蔽和劇烈的現狀。而我們不得不問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平臺,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平臺”(platform)是什麼?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Platform Capitalism》,N Srnicek,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