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是我國徽文化的發源地,以山明水秀、人傑地靈著稱。據考證安徽省在歷史上一共出過廿八位狀元,而休寧縣佔了其中的十九位,可見這裡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深厚可見一斑,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鄉”。2019年的3月26日一早由安徽攝影家協會的胡輝平老師駕車,與西安來的“相機醫生”趙新圃一起來到休寧縣城。在縣城的西南面有一條“海陽西街”,這裡就是被譽為“徽州清明上河圖”的休寧老街。600多米長的石板路向來到這裡的每一位遊客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華,石板路兩邊那些粉牆黛瓦的民居還處於傳統的自然狀態,尚未經過旅遊經濟刻意包裝的外衣。難能可貴的是這裡的居民淳樸、可親,尚未被世俗陋習所感染,更令人驚喜的是這裡……。
當你在休寧縣城裡尋找“休寧老街”時,看到這位修鞋師傅時離“老街”已經不遠了……。
在“休寧老街”的街口有一家“玉秀餃子館”,這裡的蒸餃真不錯錯!
在當地居民的指引下在老印刷廠的對面我們找到了這家制作傳統手工豆腐的作坊。我們走進作坊看到老闆正在用小鍋爐加熱豆漿。
老闆告訴我們當豆漿加熱到八十度時,其表面會漂浮一層植物油脂,用圖片中的方法把這層油脂撈出來,就是我們常見的豆皮,當地人稱為“豆腐衣”,是這裡的產婦做月子期間必備的補品。
請注意邊上工作臺上的小工具,每一件都代表了手工製作豆腐的工序,這些工序在現代化生產的流水作業中是沒有的,我想這大概就是兩者之間口味和口感有差距的根本原因吧。
在老街上有一家修車鋪。主要修理自行車和人力三輪車,現在也修電瓶車。曾幾何時當我國被西方戲稱為“自行車王國”時,這樣的修車鋪也是滿地開花,而今到了私家車的時代,自行車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這樣的修車鋪也“物以稀為貴”,成為攝影師追逐的對象,妄想把那個純真年代留在……
在修車鋪的不遠處有一位老篾匠正在專心致志的工作。據老人說他和老伴居住此地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一直是靠編制竹製品生活。現在“劈篾”可是由文化部認定的需要傳承的非遺民間文化之一,可如今能有幾個年輕人願意繼承這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呢?
據這裡的居民介紹說去年老街上還有一家翻新棉胎的作坊,老闆去年春節回家探親至今未歸,看來又一份老手藝要在這老街上消失了!如今還有一家做棕毛產品的作坊還在堅守。我們循跡找去看到老闆娘正坐在門口扎棕毛掃帚,老闆在裡面搓棕繩。牆上掛著蓑衣等產品,不過真正有人光顧的還是門口的棕毛掃帚……
這位修表師傅是這條街上的亮點,他心靜如水,專心致志的工作可以看出一定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級人物。當今社會機械手錶可是奢侈品,是身份的象徵,所以修錶行業目不會消失……
街尾出口便到了建於1525年(明代)的11孔夾溪石拱橋。橋下是寬闊的新安江,雨天裡站在橋上極目遠眺,江面和遠處的山及對岸的徽派民居猶如一幅水墨鉅作,休寧老街就在其中……
此情此景,我想起了蘇州詩人東東為休寧老街的題詩:
《曾經的記憶》
陳源/攝,東東/文
流年似水總牽情,
回首往昔已曾經。
街頭巷尾手工藝,
不知今昔誰有心?
整修中的休寧老街。這將是一次修舊如舊的整理,主要是為了提高百年石板路上的安全係數……
攝影師簡介:
陳源,男,退休教師。從黑白膠捲時代開始觸電照像,玩轉從顯定影液的配置到沖洗、放大照片全套流程,現存有大量的黑白照片,只是當年對什麼是攝影的概念尚不清楚,作品以拍照留念為主。最遺憾的是沒有很好地利用相機記錄下這幾十年的歲月變遷。有了這前車之鑑,故如今對紀實題材的作品興趣盎然。退休後玩起數碼單反相機,自詡"草根攝影師",崇拜佈列松等現實主義紀實攝影大師,尤其是“保姆攝影師薇薇安”的作品在我的腦海中留下很深的烙印。如今酷愛街拍是為了妄圖彌補當年的缺憾,記錄下當前的一些社會生活的瞬間,經過時光的積澱,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作品轉眼之間就成了歷史、成了記憶、成了無數人夢中的從前……。到那時再翻看這些照片,你就會發現其中的精彩,這就是我喜歡街頭攝影的初心!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陳源攝影視界》,有更多精彩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