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的时候,偶尔会觉得冷清,平日购物中心6点就关门了,能逛的只有超市。而在国内,6点钟人们还在下班的途中,没开始夜生活呢。
想念国内时,除了亲友,想得最多的就是美食和烟火气,那种拥挤繁华,熙熙攘攘的人潮,煞是热闹。
人多也有致命的缺点,旅游旺季到处人山人海,就很不方便,不知道是看景还是看人。
两年前的盛夏,和朋友游兵马俑,坑上面的游客比坑下面的兵马俑多几倍,为了从正面看清楚,都要拼命往前挤,汗水淋淋,人挨着人的感觉,特别痛苦。
看着坑里的兵马俑能保持宽松舒服的间距,不由心生羡慕。
酷热再加上人多,朋友说自己快中暑了,我们赶紧跑到坑的另一侧,欣赏了一下兵马俑的后背,就匆匆离开了。
也就是这一次,我理解了中国人的急。看着景区里的人群,看着地铁里的人群,看着街上堵车的长队,即便不焦虑也淡定不起来,如果再加上高温酷暑,大家的不耐烦和心急就很好理解了。
这一次回国,对人多的认识又被刷新到了一个新高度。从南到北,从香港到内地,人真的太多了,密密麻麻象蚂蚁一样,长长的队伍好像总也排不到头。
1月底回国休假,在广州转机。这个时间,正是家乡哈尔滨最美最冷的时候,慕名来看雪的游客很多。登机口前热闹异常,好多家长带着半大的孩子。
中国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向很活泼,因是孩子,其他客人也不便多说。
在新西兰安静惯了,这喧闹让我眼前发花,耳朵嗡嗡作响。这是我在国外曾想念的热闹,只是一时有点不习惯。
2月的三亚,好像全国人民都奔去了海南。街上车水马龙,堵车是常态。
初三,看了场电影,在狭小拥挤的空间中,看着涌动的人流,有点要窒息的感觉。
初五,朋友去了天涯海角,却被外面排队的长龙吓住了,当即决定放弃游览。
旅行本应是一件放松身心,让人惬意的事,但顶着高温日晒,人潮拥挤,还真是花钱买罪受。
初六初七,海口大雾,过海车辆滞留,离岛机票过万的新闻开始刷屏。看着密密麻麻被阻在路上的车辆,更深刻的体会了什么是人多。
2月底,在香港。朋友要去中环的荷里活看网红墙,那里人多路窄,想错个身子都会碰到别人。网红墙那里,更是人满为患,大家争相留下有陌生人入镜的纪念照。
酒店对面有家一兰拉面,号称日本第一拉面,我和朋友也想去凑个热闹。走进店里,看着长长的甬道,再看看旁边的座位和墙上标注的排队时间,才明白这样的走廊是专门排队用的。
排队1-2小时,就为吃上一碗面,这种火爆让人无法理解。我们历尽艰辛终于吃上了这碗面,感觉味道确实不错,但人多成这样,还是有点夸张。
3月初的滇东南,是油菜花正好,梯田最美的时候。观日出赏日落时,十几层的观景台,被游客团团围住,竟没有一丝缝隙。
3月下旬,江西婺源迎来了游客最多的一个周末。还没到景区,车就堵在了路上,就算到了景区门口,排索道的队伍也足以把人吓退。
景区内限流,过一座玻璃桥要排两小时。大巴司机不断感叹,这么多游客都跑到这里干什么,简直是受罪。
我和朋友放弃了这个景点,在景区外围的油菜花地里闲逛了一下午,也算尽兴。我们想到了油菜花旺季的游客会很多,但没想到会多到这个程度。
3月底,逛到了苏州。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外,排着长队,没有2小时是进不去的。拙政园的售票处前,也排着长队,没有1小时是买不到票的。
不是春节,不是小长假,只是普通周末,人也这么多,我还真没想到。
这一路,因为人多,放弃了很多景区,我不觉得遗憾。我和朋友说,不强求一定要看到什么,有景看景,没景就当闲逛了。
在新西兰时,给洋人同事看小长假长城上的人流,和他们讲大城市早高峰时,地铁站台有专人负责把乘客推进车厢,他们都很惊异。
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在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城,这样的拥挤他们无法想像。
有一年国庆,国内朋友来新西兰玩,我们在皇后镇排队等上山的缆车,前面有二三十人的样子。我说,今天人好多。朋友说,这还叫人多,这在国内差不多等于没人。
人多,就是我一直想念的热闹繁华,当新西兰的安静清冷让人思乡时,热气腾腾的国内就让我想念。而当回国亲身体验人多的时候,又经常被黑压压的场面吓住。
人多人多人多,这是在国内一定会遇到的问题,只是两年没回来,我差不多要把这种感觉忘掉了。
热闹与冷清,国内与国外,并没有一个两全之法,也许这种矛盾会一直延续下去。静时盼闹,闹时思静,总没有顺意的时候。
除了人多外,这次回国,感觉物价比两年前有了明显的上涨。
在楼下的超市买了几次菜,开始没注意价格,也没留收据,回家想想,总觉得账算得不对,好像被多收了钱。
朋友说,你两年没在国内了,现在的物价要高一些,哪次去超市没有几百块都出不来。听说超市的牛肉48元一斤,普通收入的家庭,也不是经常吃牛肉的。
我开始留意物价,发现辛拉面、纯果汁还有好多东西和新西兰的价格相差无几。按照普通人的收入比较,新西兰的工资要比哈尔滨高出不少,这样看来,东北还真是低工资高消费。
看着满街豪车,夜晚灯红酒绿,随处可见穿貂皮拎名包的人,都说东北经济垫底,我完全没看出来。
在上海的淮海中路,看到一家很文艺的咖啡馆,店里的面包柜台前排着长队,想必是个很有名气的店。
面包的价格不低,随便拿几个也要百元左右。想想上海人民的收入,觉得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走到南京西路附近,看到路边不起眼的面馆,并不是装修时尚的店,只是普通的面馆。
看了一眼店外张贴的价格表,一碗肉丝面要30元,我有点意外。想起在香港,一兰拉面要89港币一碗,又觉得不贵了。
路过房屋中介,凑上去看热闹,早有心理准备,倒也没被房价吓到。如果我说价格高得离谱,大概有好多人会反驳我。
虽然不能这样简单的比较,但新西兰永久地权的独幢洋房,还真是便宜得很呀。
这几年,来新西兰旅行的国内朋友,消费时好像完全不计算汇率,大有豪掷千金的快意。
我起初不解,后来才明白,国内某些商品的价格早已赶超国外了,所以大家在国外的消费变得非常大方。
在新西兰的华人,经常自嘲自己住在纽村(新西兰也被译为纽西兰)。我居住的基督城,相比人口最多的奥克兰,又要朴素很多,我们称基督城为“基村”。
一个从村子里回来的人,看着大上海十里洋场,看着不夜城香港,看着香车美包,华服夜宴,稍微有一点不适。
在香港看到奢侈品时,在上海看到房价时,普通收入的人,自然会想到两个字--钱少。
在新西兰,即便不是高收入阶层,红酒三文鱼还能吃得起。而在国内,要想过上有品质的生活,确实需要努力奋斗。
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想做到淡泊平静,不浮躁、不攀比,真的很难。
2018年,我的回国感受:人多钱少,当然只是我兜里的钱少罢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太平洋玫瑰(nz-rose)
爱自由,爱折腾,旅居新西兰,爱上这片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