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宋朝時期,朝臣之間,因為政見不同,難免常有爭鬥。比如呂夷簡與范仲淹有朋黨之鬥,王安石與司馬光有變法的爭鬥。

然而,這些人最讓人敬仰和欽佩的,是他們的鬥爭,是廟堂之鬥,君子之鬥。走出了朝堂,該互相敬仰的互相敬仰,互相敬重的互相敬重。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相爭也是為了國事

比如《清平樂》中,呂夷簡和范仲淹因為宋仁宗廢除郭皇后一事,政見不同,呂夷簡希望廢后,范仲淹則認為廢后不合適,於是兩人在朝堂之上針鋒相對,從此走上了互懟的人生道路,後來范仲淹更是被呂夷簡定下了:越職言事、勾結朋黨以及離間君臣等三項大罪,先後得到了被貶到桐廬郡,調到開封府任職,貶到饒州等待遇。

當時天下的士大夫,都以能夠成為范仲淹的“朋黨”為榮,餘靖、尹洙、歐陽修、蔡襄、蘇舜欽等人都站出來為范仲淹說話,許多人並因此而獲罪。而范仲淹自己卻覺得,被貶是因為自己堅持了正確是事情,“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每一次被貶,都“極為榮光”

後來,呂夷簡病重,剛剛奉旨回京的范仲淹,在城門口聽晏殊提到這件事情,立馬就前去拜訪呂夷簡。雖然在這之前,范仲淹因為呂夷簡的排擠,人生起起落落好幾回。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范仲淹劇照

歷史上,范仲淹與呂夷簡的關鍵,其實也和影視劇演繹的差不多。

雖然在朝堂之上,他們爭鋒相對,可是在牽扯到國家利益大事上面,大家都能夠守得住原則,顧得全大局。

呂夷簡第三次入相後,正好是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北宋西北戰事吃緊的時候。當時,在選定負責西夏的人選之中,呂夷簡不計前嫌,安排了之前一直和他作對的范仲淹與韓琦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對西夏的戰事。

范仲淹因此面謝呂夷簡,呂夷簡回答說:“夷簡豈敢復以舊事為念邪!”

好水川之戰,宋軍大敗,因為李元昊在給范仲淹的信件中態度傲慢,言語不堪,不想讓朝廷見到此信尷尬的范仲淹私自將信燒燬,朝內便有人說范仲淹與李元昊勾結,私通外敵,還把往來書信焚燬,應該被處以極刑,最終還是呂夷簡贊其忠心可嘉替他解了圍。

後來,呂夷簡病逝,范仲淹親自為他寫了祭文,並說:““得公遺書,適在邊土,就哭不逮,追想無窮,心存目斷,千里悲風。”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呂夷簡

其實,北宋一朝,像范仲淹與呂夷簡這樣,因為政見不同,在朝堂之上交惡,然後私底下互相敬重的事例,還有許多。

比如像蘇東坡和王安石兩人。

王安石變法,因為過於執拗和急於求成,給了小人可乘之機,在執行上出現了許多不合時宜的事情,並且也實實在在給老百姓帶來了許多災難。當時,蘇東坡看到百姓生活艱難,便寫了一些描述百姓苦難的詩文,並且反對王安石變法的急於求進,因此被變法之人當作反對變法的朋黨,並借“烏臺詩案”,想要致蘇東坡於死地。

這時候,是王安石站出來,跟宋神宗說:“盛世,是不能夠殺有才華的人的”。蘇東坡也因此而沒有被害致死。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王安石和蘇東坡

後來,宋神宗過世,高太后主政,她又起用了被貶的蘇東坡。蘇東坡在回到京城的路上,特地轉道去南京,拜訪了退休在當地的王安石。這時候的王安石,經歷了變法失敗和喪子之痛,已經不問世事,開始學佛。

蘇東坡和王安石兩人,拋下政事,拋棄政見,拋卻煩惱,北宋當時最耀眼的兩顆文壇巨星,一起談論佛學,探討詩詞,暢談文章,遊山玩水,惺惺相惜,成為一段千古的美談。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君子和而不同

作為熙寧變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和司馬光兩個,一個努力推動變法,一個堅決反對變法,在政見上的爭論和分歧很大,甚至經常在朝堂之上大吵起來。在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那段時間,司馬光甚至無奈之下,選擇回家編撰《資治通鑑》。

可是,朝堂之上的政見不同,卻不影響他們二人朝堂之外的惺惺相惜,君子之交。

王安石得勢的時候,宋神宗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並沒有因為司馬光失勢而落井下石,而是稱讚司馬光是“國之棟樑”,對他的人品、能力、才華都有很高的評價。

當時,御史中丞呂誨去世,呂誨曾經以直言敢諫、彈劾王安石,說王安石“外示樸野,中藏巧詐,必誤天下”而聞名,司馬光在他死後,為其寫墓誌銘,順帶提到了新法害苦了百姓。

有人就悄悄地將司馬光所寫墓誌銘鐫本獻給王安石,想以此中傷司馬光。不料,王安石看後並不生氣,還將鐫本掛在牆上,逢人就說:“君實(司馬光字君實)之文,西漢之文也。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王安石與司馬光

等到王安石失勢的時候,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槌,許多人調轉槍頭紛紛彈劾王安石。

由於司馬光是因為王安石被迫隱退,所以也有人勸司馬光乘機治王安石的罪。可是司馬光卻懇切地告訴當權者,王安石是個嫉惡如仇的人,他的胸懷坦蕩忠誠,有故君子之風。

甚至,當王安石過世的消息傳到司馬光耳中,司馬光為之悲憾傷痛。當時,司馬光自己也行將暮年,為了避免王安石在身死之後,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他立即抱病作書,告訴右相呂公著等人要客觀恰當地評價王安石,“不可毀之太過”,給反覆之徒有詆譭百端的機會。

君子和而不同,司馬光說:“很多人都說王安石是一個奸邪之人,這是詆譭太過頭了,王安石不過是一個太過執拗的人而已。”又說:“我和王安石志堅,趣向雖然不一樣,可是最終的歸宿(為國盡勞)卻是一樣的。”

范仲淹懟呂夷簡,王安石鬥司馬光,他們的廟堂之爭與別人不一樣

朝會相爭,皆是為國

小時候,讀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看到北丐洪七公和西毒歐陽鋒兩個人一輩子鬥了一輩子,可是最後卻相逢一笑泯恩仇,雙雙抱在一起而死,覺得很震撼。可是,如今看到了范仲淹、呂夷簡、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他們一生之間的爭奪與情誼,忽然覺得,洪七公與歐陽鋒的結局,卻要渺小許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