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大約540年前的室町時代後半期,日本全國20多個守護大名分成東西兩個陣營,以京都為舞臺,繼續著無休止的紛爭,這場戰爭持續了11年,實在是一場段滅天下的大亂,這就是應仁之亂。
京都百姓這樣描寫這場戰爭的原由:天下亂就亂了,世間滅就滅了,不管其他人,只要我有榮華富貴。京都的人們在這場戰爭中失去了一切。
那應仁之亂究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戰呢。本文將講述日本史上的最大內亂——應仁之亂的經過。
面對畠山氏的家督之爭,將軍義政數度改變決定,幕府權威掃地
應仁之亂的起因是一個大名家的內部紛爭——家督之爭。享德3(1454)年,近畿南部的大名畠山氏,當主的兒子與其堂兄弟爭奪家督之位。
為了平息這場紛爭,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出面調停。當時,當大名的繼承人不能決定時,都由將軍來下達裁定。
將軍足利義政選擇兒子義就維承畠山氏的家督。畠山氏的家督之爭就此平息了。
可之後,畠山義就利用將軍義政的指示,打著將軍權威的旗號,甚至去攻入領國的領地。義就的行為激怒了義政。
長祿4(1460)年9月,義政推翻自己的裁定,他剝奪了義就的畠山氏家督之位,並將其授予了義就的堂兄弟政長。
被捧上雲宵,又突然遭受背叛的義就感到非常憤怒。他於京都南部的河內國山城起兵,抗議義政的裁定。義政作為將軍命令追討義就,可是儘管幕府派大軍前去進攻,因義就的頑強抵抗,花了2年也未能鎮壓。
此外,將軍義政的妻子日野富子為義就求情。富子出生的日野家是歷經數代,支持將軍家的名門公家,而且富子幕後有幕府中最有權勢的人——守護大名山名宗全。
他在中國地方(日本關西地區)有著廣大的領國和強大的軍力,是幕府中數一數二的人物。
以山名氏為首的各個守護大名是指以前對開創室町幕府做出貢獻的,連將軍都要給點面子的武將,特別是幕府的政策決定,要得到宗全的山名氏和畠山氏、細川氏這些有力守護大名們的同意。
對山名宗全來說,向叛逆者畠山義就伸出援助之手,讓他復歸當主之位的話,就能讓畠山氏成為友軍,能夠增強自己的實力。
將軍義政不能無視富子的請求。四年後的文正元(1466)年12月,義政做出赦免義就的決定。京都的人們嘲笑義政這樣反覆無常的姿態。就這樣,義政數度改變決定讓事態向最壞處發展了。
文正2年1月18日早上,被赦免而回到京都的畠山義就和堂兄弟政長髮生衝突,在京都北部,發生了五千人的合戰。
針對這個局勢,將軍義政命令其他守護大名不得參與畠山的紛爭。義政已經不知道究竟該站在哪一邊了,他希望至少能避免由於其他守護大名的介入,而使得事態進一步惡化。
可是有人不聽從義政的命令,他就是山名宗全。看到義政迄今為止優柔寡斷表現的宗全,開始不屑義政的命令。
宗全毫不猶豫就派遣數千援軍前往義就一方。宗全和義就的聯合軍壓倒性優勢,只用了一天就擊敗了堂兄弟政長的軍隊。
被打敗的政長被趕出京都,城裡又恢復了平靜,可是卻留下了"山名宗全無視將軍命令"這一問題。
將軍義政認為山名宗全確實違抗了命令,但也正是由於宗全的加入而使得合戰一天就結束了。他決定不去追究宗全了。至此,將軍義政的權威一落千丈。
應仁之亂究其根本是由將軍義政作為政治家的個人資質不足所引起的。室町幕府時期,由於將軍並沒有壓倒性優勢的軍力和財力,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和有力守護大名組成聯合政權。
主政者必須擁有能夠平衡各方勢力的政治嗅覺,與果敢的決斷力。所以既然義政已經決定了義就和政長哪一人繼承家督之位,那麼就必須堅持自己的決定。
如果義政沒有改變決定的話,那樣的大亂可能就不會發生。
總之,經此一事,將軍的權威下降了。有力守護大名的輔政力上升了。室町幕府的秩序開始混亂了。此事成為了應仁之亂的起因。
細川勝元支持畠山政長,逼將軍將其作為幕府的正規軍,宗全反抗,應仁之亂開始
畠山家家督之爭結束後,在幕府有力守護大名之中,宗全以位居實力的頂峰者自居。可是暗地裡,在家督之爭中敗北的畠山政長與一個率領了數萬軍隊的有力大名一道,秘密地回到了京都。
應仁元年5月26日,軍隊突然對山名宗全一派發動攻擊,幷包圍了將軍義政所住的花之御所。率領畠山政長包圍軍的這位有力大名便是細川勝元。
細川氏是擁有從近畿到四國的領國,和強大軍力的守護大名。如同山名宗全曾經援助家督之爭中的畠山義就一樣,細川勝元也通過救助畠山政長保住了武士的榮譽,以擴張幕府內的勢力。
細川勝元將義政幽禁於花之御所,逼迫義政承認自己為幕府的正規軍,授予追擊山名氏的許可。
如果義就認可了細川,幕府就會作為爭鬥的當事人,被捲入其中。可面對細川勝元的強硬手段,義政不得不屈服。細川勝元擁有了大義上的名分。
另一方面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山名宗全,立即擺出了迎擊的姿態,在花之御所的西側,宗全的宅邸內築起了大本營。細川一方為東軍,對面的山名一方為西軍,兩軍呈東西對峙之態。
應仁之亂開始了。戰鬥剛一開始,近畿一帶的守護大名們就爭先向京都進軍,他們都加入到和各自有關係的一方,參加了東西陣營的戰鬥。
瞬間,東軍的16萬兵力與西軍超過9萬的軍隊湧入京都,開始了對抗的狀態。
被東軍軟禁在花之御所裡的義政為結束戰爭採取了行動,他向西軍送出了以佔據優勢地位的東軍軍力,和將軍的權威為背景的降伏勸告,可是西軍山名宗全等人無視這個勸告。
那是因為處於兵力劣勢的西軍也有一個能稱得上殺手鐧的計策。
開戰後兩個月,1467年7月,大物浦,也現在的大阪灣的海面上,出現了500艘船的船陣。
這是有著從關西地區,到北九州勢力的守護大名大內政弘所率領的軍隊。大內軍2萬人加入西軍後,東西兩軍的兵力旗鼓相當。
看到這些的義政,這次向西軍送出了妥協案的書狀,表示只要宗全離開京都,便將敵我爭奪的領地的一半授予西軍。可是兵力基本旗鼓相當的西軍並不聽從。義政的停戰工作再次失敗了。
超過20個大名在京都參與混戰,連眼前的敵人是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繼續戰鬥的事例也不少見。大名和公家的宅邸,寺廟和神社,所有的角落都成為了戰場。
大名們為了把敵人從陣地趕出來到處放火。京都的人們被戰火所驅逐,京都的大部分被燒成灰燼。
當時的武士們對於自己的親友,或者是依賴於自己的人,絕不會見死不救的,如果他們中有人到了要一戰的地步,那麼就必須加入其中。
正因為他們有這種強烈的信念和倫理觀,所以在中世,靠單打獨鬥解決問題的這種事基本上沒有。開始不過是很小的紛爭,會由於親緣關係的連鎖而擴大化。
當時武士們的倫理觀,作為擴大應仁之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
戰火蔓延到全國,將軍因心灰意冷而讓位,大內政弘用金錢結束了應仁之亂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鬥向全國蔓延開來,大名們對於敵人在地方上的領國也發起了攻擊。此外,大名們在京都戰鬥的時候,留守領國的家臣們想要打倒身為主子的大名,也就是"下克上"的事件也頻繁發生。
戰爭開始六年後的文明5年(1473)年12月,將軍義政已經完全放棄了平息戰爭的想法,將將軍一職讓位於只有9歲的兒子義尚。發起戰爭的當事人山名宗全和細川勝元相繼死亡。
可是就算這樣,戰爭也還沒有結束。時有大將的兒子倒戈投敵之類的事。經歷長時間的戰爭,大名們的利害關係變得錯綜複雜起來,接受和解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看似永遠不會結束的應仁之亂,突然有一天,迎來了結局。
進入戰爭第11年的文明9(1477)年,西軍最大的守護大名大內政弘,對於長期在京都戰鬥造成的經濟上的負擔,以及領國的荒廢感到十分煩惱。
可就這樣立即從京都撤退的話,與東軍陣營的幕府之間的敵對立場就會成為後患。那樣的話,統治領國時恐怕也會產生一些不妥。
於是大內政弘向將軍足利義尚的母親,已成為幕府實權者的日野富子獻上大量金錢。五個月後,幕府保證不再追究大內政弘與幕府對戰的罪責,同時授予其官職,而且承認其領國。
於是終於能安心的大內政弘11月12日從京都撤退,大搖大擺地踏上了歸途。以此為信號西軍的大名們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樣,一起歸國了,持續戰鬥了11年的西軍只用了一天就從京都消失了。應仁之亂就此終結了。
可是戰爭的火種被播種到了全國,此後歷史向著歷經百年的亂世,戰國時代轉動了。
結語:
應仁之亂髮展到如此地步,是連當事人都沒有想到的。與原本戰爭開始的理由相比,應仁之亂的規模大得不相稱。
戰事蔓延的實在太廣了,他們自身也失去了左右戰爭的能力,這就是應仁之亂的真相。這種局勢失去控制的狀況,正是體制崩潰時的一個特徵。
應仁之亂向我們揭示了,所謂和平與秩序乍一看很平穩,但實際上是十分脆弱的,主政者細小的一個判斷失誤就會很容易地讓它崩潰了。
經過這場大亂,幕府失去權威,有力者興風作浪,迎來了戰國時代。新的社會與文明開始重建。
參考文獻:《陰涼軒日錄》《應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