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淡兩麻糊,入口應是生活原滋味

我家屬於太和縣關集鎮,距離縣城四公里。上世紀八十年代,糧食產量低,加上稅費、提留較多,村裡很多人打的麥子“不夠吃”(無法維持一年的生計),一年中總有幾個月吃的是高粱、玉米和小麥的混合面。因此,偶爾跟父母上縣城時,喝一碗麻糊,吃一根油條,也就是改善生活了。

鹹淡兩麻糊,入口應是生活原滋味

太和人口中的麻糊,以大米和大豆為原料,用青色的石磨打成漿後,精心熬煮成濃白粘稠狀,盛碗後撒上煮的熟爛的黃豆、芝麻鹽和綠色的菜頭。(夏天用芹菜末,冬天用豆角末最佳。)

喝太和麻糊是有訣竅的。米漿和豆漿經過反覆熬製,溫度較高,且成品粘稠不利於散熱,大口食用會被燙傷。因此,拿到一碗麻糊之後,要把碗穩穩地放在桌子上,低頭輕吻碗沿兒,一邊轉動一邊吸溜,讓米香、豆香慢慢入口,然後順著食管,再溫暖你的胃,唇齒留香。

當然,你也可以點上幾根金黃的油條或者油炸燒餅,插入碗中再慢慢提起送入口中,讓油條和燒餅的酥脆混入麻糊特有的香味。但是,這樣做時間要拿捏得當,油條和燒餅泡入碗中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它們就會變糯變軟,失去了應有的滋味。

鹹淡兩麻糊,入口應是生活原滋味

童年的味道總難以忘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糊漸漸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食物,甚至淡出我們的視野。但是,連續的大魚大肉或者醉酒之後,我總懷念麻糊的香味和油條、燒餅的酥脆,忍不住跑到街上喝上幾碗。後來上了大學,來到阜陽讀書,與同學一起吃飯時,阜陽籍的同學大喊:“師傅,來兩碗麻糊!”

幾分鐘後,師傅端上兩碗棕黃色的飯食,裡面飄著豆腐皮、麵筋等,嘗一口濃濃的,鹹香而微辣。這才知道阜陽麻糊與太和麻糊的不同,在太和,這種飯食我們稱之為“胡辣湯”或者“油茶”。

鹹淡兩麻糊,入口應是生活原滋味

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喜歡這種“鹹麻糊”,雖然它也可以配著油條、燒餅食用,但是,少了那種獨有的豆香和米香。

後來,大學畢業,留在阜陽工作,然後成家立業。如今,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在阜陽生活,漸漸喜歡上這種“鹹麻糊”的味道,並慢慢深入骨髓。

鹹淡兩麻糊,入口應是生活原滋味

早晨我喜歡坐在一家相對固定小吃店的固定座位上,盛上一碗滿滿的“鹹麻糊”,再拿起兩根剛剛出鍋的油條,小心地撕斷,放進嘴裡細細咀嚼,然後喝上一口“鹹麻糊”。讓香醋、海帶、豆腐皮、麵筋的味道一起湧上來。

扭頭看店外凜冽的寒風和排著長隊的人們,心裡都是滿足。或許,生活的味道應該就是這樣!


記者 曹亞偉 /文 通訊員 張傑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