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对于牛群的记忆就停留在2005年,那是他从安徽蒙城县回来,重新登上文艺舞台的时刻。
然而那次回归其实并不成功,他再也没有重现当年自己与冯巩那黄金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是牛群、冯巩这对组合最辉煌的时代,他们曾经是春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人们早已习惯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牛群与冯巩合作的相声,并享受在他们制造的快乐当中。
然而一直给别人带来快乐的牛群在成为了蒙城县的“牛县长”之后,度过了一段并不快乐的五年,在一些媒体的主的描述之下,牛群的形象一落千丈,人们似乎也愿意相信电视上的牛群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时对于他的负面报道曾不绝于耳。
知难而退的牛群再次回到文艺舞台,他的情绪很不稳定,面对媒体他时常显得很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他抱怨着媒体对他的采访都是断章取义:“我对记者说123,他就给我报道345,我质问他们为何报道那些我没说过的4和5,而记者竟然回答说,有3就行了”。
在那段时间里,牛群甚至都不敢接陌生人的电话,他多想对自己那些不实的报道进行解释,但结果往往是越描越黑,那些带有一些恶意的,诱导性的提问往往让牛群无可奈何,毕竟在关乎自己名誉的问题上就不像在舞台上说相声那样从容,可以把智慧挥洒在谈笑风生之间,而对待自己的名誉,在文艺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牛群显然开不起这个玩笑,而一旦认真起来,往往自己就显得更加被动。
于是,记者们打不通牛群的电话这件事本身也似乎又成为了一个可待挖掘的重大新闻,那段时间牛群心情很低落,在访谈节目当中他没以前那么爱笑了,并常常垂头丧气,陷入苦闷当中。
在《鲁豫有约》的节目当中,那个健谈的,幽默的牛群常常通过自嘲的方式去给观众们带去笑声,而当人们一笑而过之后,留下的回味竟是点滴的苦涩。
面对鲁豫的提问,他有时会激动的拍桌子,而有时却又望着天花板发呆,常常欲言又止,从而陷入一种既想和别人诉苦又担心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矛盾当中。
在镜头前那个总微笑着的牛群并没有观众们想象中那么坚强与乐观,他抱怨自己即便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他坦言如果不是这几年自己脸皮越来越厚,恐怕连死的心都有了。
牛群这些年来也一直在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断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真做错了什么,如果一个人说自己不好,可能是他不够客观,如果两个人说自己不好,可能是他们格局太低,如果三个人说自己不好,可能是蓄意的别有用心,而成千上万的人都说自己不好,他突然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够好。
“如果我错了,我一定会改,我保证一辈子都不会再犯,但是我反思这么久,我仍然没有能力发现我究竟做错了什么”。牛群表示过,如果有人能帮助他找到症结的存在,他会非常感激。
今天的牛群虽然已经70岁高龄,但他仍然热爱着舞台,热爱着相声和小品的艺术,他渴望像从前一样给观众们送去笑声,享受人们对他的尊敬与喜爱。
从2005年开始,他曾多次尝试与冯巩“再续前缘”,然而曾经的冯巩还是冯巩,可今天久疏战阵的牛群却早已不再是那个风光无限的牛群了。
在牛群那张略显沧桑的脸上已经很难让观众们再次和那个一脸笑意的喜剧明星联系在一起了。除了个人形象的落差和对艺术技巧的把握越发生疏之外,总是“官司缠身”的他也很难将自己的精力全部铺在艺术道路之上。
虽然偶有作品可以问世,但牛群的小品和相声已经很难再去复制当年那精彩绝伦的效果,《小偷公司》、《巧立名目》、《坐享其成》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也早已成为绝唱。
有一天晚上,牛群心血来潮将百忙之中的冯巩请到饭店来,两人喝了许多酒,说了许多推心置腹的话,情绪激动之余,冯巩埋怨着牛群:牛哥,你说你这么多年大好时光都糟践了,放着好好的相声你不说,你不务正业呀你,任我们当年这么多人劝你,你就是不听,你是真“牛”啊呀。
牛群心中五味杂陈,一言不发,也许有那么一瞬间,牛群也曾后悔过,后悔当初做了这样一个在今天看似不太成功的决定。
此时的冯巩其实早已习惯了没有牛群的日子,他和郭冬临、周涛、牛莉等人的合作也越发默契,而念旧情的冯巩还是给了自己昔日这位老搭档一个机会,两人曾合力创作过一个相声作品,然而在春晚最后的彩排过程中,这个节目还是被无情的刷了下去。
牛群很沮丧也很自责,当时在临近春晚之前,关于他婚姻变故的新闻铺天盖地,更有甚者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陈世美的形象。对此牛群哭笑不得,言语中充满着自嘲:“陈世美至少还是个状元,是个驸马呢,我算什么呀,怎么跟人家比呢,这些记者太抬举我了”。
经历这次失败,牛群不敢再去麻烦冯巩了,他不想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连累到冯巩,毕竟没自己的时候人家年年都能上春晚,为了帮助自己反而害人家也崴了泥。
也许牛群已经很难再度创造曾经的辉煌,也许观众们再也等不到他和冯巩的再度合作,但我相信,他留给观众们的笑声将永远回荡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中。